第A8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

——读纪实作品《秘色重光》

    童银舫

    关于越窑青瓷,特别是秘色瓷的历史记载,十分稀缺。由此给后人带来两大遗憾,一是秘色瓷的生产制作技术在南宋以后便神秘失传,二是秘色瓷的器物从此不再现身,即便流传后世,世人也不知其为何物。

    上林湖越窑是唐宋贡瓷的烧造地,秘色瓷是晚唐五代越窑的最高等级产品。据当代考古证实,上林湖越窑正是秘色瓷的集中产地。在唐五代的文献中,晚唐诗人陆龟蒙的一首《秘色越器》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描写秘色瓷的诗歌作品。诗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见《甫里集》卷十二。另一文献是稍晚的徐夤(又作徐寅)写的《贡余秘色茶盏》诗:“捩碧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诗见《徐正字诗赋》卷二。这恐怕就是秘色瓷最鼎盛时期的记录吧。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谢景初任余姚知县,访上林湖,写下《观上林垍器》诗:“作灶长如丘,取土深于堑。踏轮飞为模,覆灰色乃绀。力疲手足病,欲憩不敢暂。发窑火以坚,百裁一二占。里中售高贾,斗合渐收敛。持归示北人,难得曾罔念。贱用或弃朴,争乞宁有厌。鄙事圣犹能,今予乃亲觇。”垍器,即瓷器,这是第一首作者亲临制瓷现场作的诗,描述了青瓷从取土、烧窑乃至作为商品高价出售的全过程,弥足珍贵。谢景初诗文集已佚,此诗见宋人孔延之编辑的《会稽掇英总集》卷十三。

    南宋初期,秘色瓷一度有过辉煌,但此后逐渐衰落。现存文献中,仅在陆游《老学庵笔记》、周煇《清波杂志》、叶寘《坦斋笔衡》、顾文荐《负暄杂录》等私人笔记中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明清时代,则在明嘉靖《余姚县志》、清雍正《浙江通志》等地方志中有所记载,但也仅抄撮上述几条唐宋史料,或者语焉不详。

    正因为历史资料的缺失,给越窑青瓷尤其是秘色瓷的研究和恢复生产带来了重重的困难。在经历了700个春秋轮回之后,2001年12月,在青瓷的故乡——上林湖畔,秘色瓷终于凤凰涅槃,重燃窑火。

    《秘色重光》一书,以全方位的视角,记录了慈溪越窑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和复烧20年来的辉煌历程,史料翔实,人物众多,精彩动人。全书正文分9篇,加上附录大事记,洋洋洒洒,凡35万言。第一篇《时代背景》分四章,梳理了作为慈溪四大文化之首的“青瓷文化”的辉煌历史,揭示了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使命。第二篇《考古发掘》分二章,记述了匡堰寺龙口越窑窑址和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发掘的全过程,对参与发掘的专家谢纯龙、沈岳明、郑建明、厉祖浩的访谈。这两次发掘,分别被评为1998年度和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世界瞩目。第三篇《产业复兴》分五章,讲述了青瓷复烧中成绩突出的孙迈华和孙威父子、闻长庆和闻果立父子、施珍、沈燕荣,以及宓国贤、施尚剑、董建平、沈小波等一群制瓷人的故事。第四篇《越窑情怀》分三章,讲述青瓷研究者陈万里、文化学者余秋雨、陶瓷文化专家傅维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陶瓷艺术家高峰,以及本地秘色瓷收藏家徐其明、陈云同,业余研究者岑伯明、叶挺、杨铭、沈建乔,纪录片编导徐伟明、诗人俞强、作家励双杰、志愿者余孟立等人的事迹。第五篇《瓯乐回春》分三章,记述瓯乐的发现、慈溪青瓷瓯乐艺术团的创建与发展。第六篇《文化交流》分五章,记述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国际研讨会(2006年)、“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览与学术研讨会(2017年)、上林湖越窑秘色瓷国际研讨会(2020年),以及两年一届的越窑青瓷文化节等。第七篇《申遗之路》分三章,记述上林湖越窑遗址两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经过。第八篇《政府推动》分三章,记述慈溪市委、市政府扶持发展越窑青瓷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介绍直接参与越窑复烧的重要发起者与组织实施者,如徐尔元、龚建长、华红、沈小贤、沈建国、黄学舜、张伯传、虞银飞、虞卡娜、方向明、房伟迪等。第九篇《展望未来》分三章,记述慈溪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的成立,举办国际青瓷艺术双年展,打造城市文化金名片,重现“秘色瓷都”之辉煌。

    本书由慈溪越窑秘色瓷文化促进会发起编写,张坚军、李小平著,2023年9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主笔者张坚军先生是从慈溪出去的作家,创作有长篇小说《名利圈》《大商无界》《红襟鸟》《太阳正在升起》等,他撰写的报告文学《东方大港的崛起》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奖。又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时代见证:慈溪农民报告》等。他经过两年多的采访与撰写,完成此书,倾注了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这是一部记述全面、文笔朴实的纪实作品,并无半点虚构,这在一个小说作家笔下,显得格外凝重和难能可贵。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为后人留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本书在追溯越窑秘色瓷的历史时,征引的文献,出处明确,有一说一,绝无戏说成分;而在记述青瓷复烧的过程中,采访了大批当事人,查阅当时的媒体报道,征引相关学术专著,给读者留下了一部信史。并且由此证明,越窑青瓷的复烧,是历史的使命,是时代的需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