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新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其中,甬籍两院院士增至122人,以籍贯计,数量为全国第一。与此同时,数名在甬生活工作的科学家也被增选为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指出:“宁波人亦文亦武,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两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具科研实力和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尖端人才,甬籍院士是宁波的骄傲,成就了宁波“院士之乡”的美誉,在甬院士更是为这张亮丽的金名片增添了色彩。对于宁波来说,院士,是一座富矿,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资源。 一直以来,甬籍院士和在甬院士就是宁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过去,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的项目立项与设计、宁波大学建设的重要节点,都有甬籍院士奔走呼吁的身影。近年来,在宁波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甬籍院士和在甬院士更是倾囊献智、倾力助推。像路甬祥院士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落户,六次亲临指导;韩启德院士牵线搭桥,推动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扎根北仑;陈剑平院士、柴之芳院士义无反顾全职回到宁波,全身心投入家乡的科技创新;徐志磊、俞梦孙、胡思得、陈亚珠等院士先后在宁波成立院士工作站;陈纯院士在宁波设立区块链产业“试水区”,为宁波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 院士拥有卓越的学识、丰富的经验、独特的视角,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头部力量”,在原创科学问题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宁波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把更多院士“请回来”“用起来”,能够让“院士之乡”的美誉转化为智力优势、发展胜势。 见多方能识广,登高才能望远。宁波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谋划,需要视通万里、登高望远的“千里眼”。院士往往在某一领域深耕多年,具有跨越学科、联结世界的大视野、大格局,考虑问题既有系统宏观的“广度”,也有专业剖析的“深度”。发挥好院士高端智库的顾问作用,重大战略部署多听取、多采纳他们的真知灼见,有利于进一步打开眼界、解放思想,“跳出宁波、发展宁波”。 据统计,院士的研究方向很多集中于21世纪前沿科学的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等学科领域。宁波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这些院士开展科研工作的绝佳试验场;院士带来的先进技术,是推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新兴产业要想赢得先机,关键靠核心技术取胜,归根到底是靠人的智力成果。可以说,领跑产业新赛道,发挥院士科技研发的专业特长,无疑是制胜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与宁波产业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大多数院士既是一流的科学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一名院士好比“一根头发”,通过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人脉圈层资源,可以找到精英群体“一把头发”。同时,发挥院士引育人才的纽带功能,通过他们“传帮带”,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可以为城市发展打下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甬籍院士及在甬院士已先后在宁波设立了近30个院士工作站,这是发挥院士技术引领作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用好,也应该用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