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陈韶 《鄞江送别图》(局部) |
|
清 佚名 《张苍水画像》(局部) |
|
清 顾春福《修到梅花馆图》 |
|
清 吴滔《山水册》之慈溪夹田桥 |
|
清 黄宗炎《村东水榭图》(局部) |
|
清 陈允升 《天童访碑图》(横披) |
绘画的魅力,在于将天地万物之美诉诸形象,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这其中,既有表现山水造化、畅人心意的自然之美,又有图绘先贤、存乎节义的人文之美。 宁波山水钟灵,人文荟萃,自古是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众多以四明山水、人文故事、先哲贤达为主题的画作,是展示宁波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 前不久举办的“大美入画图——天一阁藏画中的浙江之美”主题展,所有展品均出自天一阁馆藏书画,其中有不少作品描绘了“古画中的宁波”。 让我们一起以地域为视角,领略历代丹青名家画作中的四明古韵、宁波风物,探寻宁波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和渊源,跟“古画中的宁波”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从纪游图观四明形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元画全集》,收录了四幅描绘宁波的山水长卷,分别是:王蒙《太白山图》《丹山瀛海图》,顾园《丹山纪行图》,钱选(传)《四明桃源图》。 “从流传史的角度来看,‘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对《太白山图》的收藏,引发了纪游图在明代的兴盛。从类型史的角度来看,《丹山纪行图》是纪游图这一类山水画的先声。不过,顾园创立的元代‘一河两岸式’的纪游方式,并未在后世得以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顾园《丹山纪行图》不仅是画家现存的孤本,也是艺术史的孤本。”在近期举办的“古画中的浙江”学术研讨会上,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姜永帅高度肯定了这几幅描摹四明形胜的元代纪游图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据了解,天一阁馆藏书画中,有不少以“纪游图”的形式呈现江南好风景的佳作。 我们可以穿越到清代的浙东运河,和清代画家吴滔“组团”旅行,一路上游山玩水、沽酒访友,兴起时挥毫作画,好不惬意;还可以和清代宁波画家陈允升一同去天童寺访碑,寻觅自宋代以来留下的诸多碑刻(其中不乏帝王御笔);又或者按照民国书画家、鉴藏家王一亭的导览,领略阿育王寺的幽幽胜景。 “这是一本150余年前的‘旅行手账’。生于浙北平原的清代画家吴滔,当时还是一名30来岁的青年,他兴致勃勃踏上了浙东之旅,途经萧山、绍兴、余姚、慈溪、鄞县等地,最后看到了茫茫东海。”天一阁博物院书画器物研究所主任刘晓峰指着一本十二开的山水图册告诉笔者,吴滔用画笔记录了一路上的见闻,包括天一阁、保国寺、天童寺等甬上名寺名楼。 在吴滔的笔下,天一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画面中氤氲着南国书城延绵至今的书香气息;保国寺的松柏坡石历历在目,画家于山间听到的潺潺水声和阵阵松涛,如今仍在游客耳边回荡;由保国寺入慈溪时,其所画大桥自田间拔地而起,高达百尺(跋文记载),此桥便是浙东运河的重要转折点——夹田桥。 “吴滔与任伯年、张熊等均为‘海上画派’的奠基人,这本小写意山水图册构图精妙,笔法多变,富有情趣,展示了吴滔早期山水画的水平和技巧,其笔墨虽不似晚年那般纯熟,却洋溢着一位青年画家的洒脱率性。”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黄文雅说。 宁波画家陈允升所绘的《天童访碑图》,也是一幅纪游图。 从这幅山水长卷中可以看到,远处山脉若隐若现,中部近景疏林掩映,淡烟四起,在墨色与留白间,饰以零星的几间房屋。中景左侧,群峰环抱,淡朱砂色寺庙依山而建。视线右移,薄雾缥缈的半山腰上,树木参差有序,依山势生长。树林间,陈允升的三位好友正结伴前行。 据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沛淇介绍,《天童访碑图》所绘内容与王蒙的《太白山图》相似,在长幅中,从右至左展现了入山、渡水、会友、礼佛四部分内容。画题虽曰访碑,但图中并未有碑,故而让观画之意由画内延展到画外。 据介绍,天一阁不仅通过展览展示古画中的绿水青山,还将古画中涉及的山水形胜制成了“跟着古画游宁波”的文创地图。“这样可以激发观众去实地寻访的愿望,在对比中更好地领略自然之美、艺术之美,让文物与当下结合,让古画与名胜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旅融合。”刘晓峰引以为傲地说。 从书斋图窥“斯是陋室” 魏晋以来,隐逸之风盛行,于是书斋自室内转移到自然山川之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自此之后,书斋文化蓬勃发展。 书斋本身也常常成为被描绘的空间。 宁波自古以来就是藏书、读书之地,私家藏书历史可追溯至北宋的楼郁、陈谧、丰稷等人。始建于明代的天一阁名闻天下,其他如丰坊万卷楼、范大澈西园、陈朝辅四香居、陆宝南轩等,也是明代兴起的藏书地。至清代,宁波藏书名楼名斋更是接连涌现,如黄宗羲之续抄堂、万斯同之寒松斋、全祖望之双韭山房、卢址之抱经楼等。 天一阁馆藏的一批文人画中,不少画作蕴含着甬上系列书斋故事。 比如,天一阁珍藏的一幅水墨山水手卷《村东水榭图》,乃是明末清初黄宗羲之弟黄宗炎的作品。 画上画着两间房舍、几株小树,有游人泛舟。烟波江上,山峦随着画卷的展开,浮现在观众眼前,一座小亭隐在山中;画卷继续展开,可见一方院子掩映在树林之中,两三株松柏植于院前,院内书斋清雅,院后山峦高耸。 手卷后边,还有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鲍毓东所作的跋文,录写了黄宗炎的生平事迹。从跋文可以看出,黄宗炎从小饱读诗书,与兄黄宗羲、弟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此画应为其隐居四明山时所作。 “古人画书斋,并不表现书有多少、房有多大,而是要体现出欲与高山流水相伴、与寒梅修竹为邻的读书境界。”刘晓峰说。 此外,天一阁还收藏了不少图文并茂的书斋图册,当时文人丰富的读书生活一览无余,他们或读史论艺、校经填词,或读画临帖、坐禅习钓……书斋生活的种种场景令人神往。而文人、画家之间的交游往来,也不乏趣味十足的小故事。 比如,一幅清代顾春福的《修到梅花馆图》,讲述了历史上的一段文人佳话。 1827年夏日某晚,画家顾春福正在灯下趁着酒兴为他的好友“梅人”作画。画已初成,只见危峰叠嶂之间有处茅舍,其中有位身着红衣的高士趺坐于蒲团之上,茅舍周边开满梅花,洁白无瑕,淡淡花香萦绕在高士周围。画面色调清新,渲染简洁,意境幽远。 而画中这位“梅人”,正是天一阁族人范邦柱,他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与钱绣芸的那段故事。范邦柱以“梅人”自称,以“修到梅花馆”为其书房命名,正体现了其梅花般的品格追求。 “千百年来,文人们用绘画向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蕴含个人艺术韵味的书斋之美。本次天一阁选择了一批以书斋意象为主题的作品展出,在呈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书斋形象的同时,也在思考在信息快速传递的当代,‘书斋’之意义何在。”刘晓峰说。 从人物画仰名士高节 曹植曾言,观画者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忠孝节义、浩然正气,是宁波人的重要品格。天一阁馆藏的一批人物肖像画,通过妙士、忠臣之仪容,讲述其种种动人事迹。 明清交替之际,浙东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张苍水是明末遗民抗清斗争中出现的著名人物。他一介书生,铁骨铮铮,坚持抗清十九载,后慷慨就义,埋骨西湖,和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忠魂彪炳史册,而其真容亦为后人瞻仰。 天一阁馆藏的一幅清代佚名《张苍水画像》,画中张苍水端坐石上,头戴方巾,身穿道服,清癯温雅,不失儒者风范。中国美院硕士研究生胡可尚发现,除天一阁馆藏此件外,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也藏有诸多高度相似的版本,这种不断复制、传播、收藏、题跋的现象,说明了图像在纪念张苍水诸多方式中的独特作用。 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多以“国可亡,史不可灭”表其气节。万斯同作为大儒黄宗羲弟子,延续其“为故国存史”的信念,气节凛凛,以布衣身份扛起编修《明史》之重任。 天一阁所藏的一幅以人物群像长卷露面的《鄞江送别图》,重现了这个可歌可泣的历史片断。此图表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万斯同、万言叔侄北上预修明史,陈锡嘏、李邺嗣、郑梁等诸黄宗羲门下弟子与其旧交为之饯别的场景。图中共绘19人,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足见画家技法之高妙。 “这是宁波收藏家秦康祥生前珍藏的文物,后来由他的儿子秦秉年捐赠给当时的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画作表现的是万斯同临别时,甬上文人依依送别的历史场景,此画也是浙东学派重要的文献资料。更难得的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万斯同像就出自此画,这也是这位大历史学家存留下来的唯一画像。”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一位专家告诉笔者。 “宁波天一阁博物院是个‘大宝藏’,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书画碑帖、金石书画类的作品,其中上等级的书画藏品就有1700余件,放眼浙江乃至全国都算得上书画收藏重镇,从中我看到宁波收藏家对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坚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孔令伟表示,博物馆是传统画作的栖息地,也是美术史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 通过观展等方式,观众不仅能感受绘画的艺术魅力,而且从视觉形象感知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从而对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更为形象、更为饱满的认识与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