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君 卢凯翔 传统村落是在特定历史中形成并保存至今的传统乡村聚居地,是特定地区文化资源沉积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存在的见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传统村落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建筑风貌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宁波地处浙东地区,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和深厚的人文景观底蕴,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村落。在住建部公布的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宁波共有32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旅游的发展,同样给宁波地区的传统村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从柿林村、走马塘村和青云村的案例,来说明旅游发展给传统村落不同方面带来的变化。 柿林村:依托古村底蕴,打造潮流IP 柿林村位于余姚市大岚镇,村区域面积6.05平方公里。境内有著名的国家4A级“宁波丹山赤水风景区”。2012年,柿林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又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柿林村因盛产“吊红”柿子而得名,村内柿子林面积有200多亩。“吊红”柿子是古村的传统名果,以果色艳丽、肉质柔软而闻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食用的范围,而成为柿林村的一个图标、一个记事本,记载着这个古老村落数百年来的风雨变迁。在柿林村的村口,有一棵树龄足足有六百年的柿树王。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就把自己来年的愿望写到一张小布条或者小纸条上,然后挂在树王上。这样的传统年复一年,成为该村一道不可忽视的人文景观。为吸引游客目光,柿林村因地制宜,围绕“柿子”做好文章,大力发展柿子产业,每年举办丹山赤水柿子节,吸引游客参与万人摘柿子活动,让柿子成为古村的名片。此外,依托深厚的红色底蕴,柿林村坚持走红色旅游路线,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旅融合综合体”,将四明山与丹山赤水景区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打造出“红色+乡村游”“红色+康养游”“红色+研学游”等旅游产业模式。 走马塘村:打造新型业态,吸引返乡创业 走马塘村位于鄞州区姜山镇,是一个享有“中国进士第一村”美誉、民风淳朴的千年古村。该村在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马塘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还有令人惊叹的石雕花窗的雕刻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走马塘村有效传承和发扬进士文化,在专家教授的帮助下,深入挖掘当地宋韵文化、清廉文化等,对其进行有效转化、迭代升级,从而打造出走马塘独有的文化IP。开展“宋韵入画”“文脉入画”两次宋韵主题情景美学展、“走马有戏”生活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擦亮古村文化底色,提高村庄知名度。此外,积极探索多方力量,创新业态,荷塘咖啡馆以其经营天数与荷花花期同步的创意,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网络平台上走红,为千年古村带来巨大的流量。荷塘咖啡馆的成功之道,迅速被复制。之后,拾野庄园、轻食餐厅、汉服馆等新业态相继兴起,丰富了古村的业态,同时吸引年轻村民回乡创业就业,多方共赢激发出古村的内生动力。 青云村:恢复人文景观,建设非遗村庄 青云村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是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村。村内现有传统古建筑保存数量庞大,主要类型有民居、祠堂、藏书楼和桥梁等,村庄整体风貌仍然保持了清末民初的风格。2014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宁波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远近闻名的中国传统古村落,也曾经在古朴中带着些脏乱。2011年初,青云村实施门前河整治工程,拉开了创建特色村的序幕。当地政府对青云村原本有些脏乱破旧的古建筑进行了精心修葺复原,让这个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当地政府修葺门前河两岸房屋,增设游客中心、埠头、廊桥和联步青云牌坊,同时在村内新建凉亭、广场、石拱桥和喷泉等设施。此外,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青云村内增加了多个非遗景观,如非遗广场、非遗工坊、非遗展示展演点、文创中心等。为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青云村利用村中民宿设置专门的非遗体验区,每月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如蓝印花布印染、棠岙纸制作、桃胶制作等。这种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为青云村旅游持续发展注入文化生机,推动以非遗为主题的村庄建设。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旅游系、宁波市文旅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