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 新 12月18日,宁波市宋韵·安石文化周在东钱湖畔的宁波院士中心启幕。文化周期间,举办了《遇见·千年安石情》MV首发、《听·见 安石》剧场版演出、王安石诗词朗诵会、“王安石与鄞县”征文比赛等活动。富有创意的“打开方式”,让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生动、可亲可近。 传统文化,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经历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宁波形成了以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为主体,史前文化、浙东文化、宋韵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合的独特地方文化。 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持生命力,被人们感知并喜爱?答案是,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与群众共鸣。比如,故宫博物院成功打造的国宝文创吸睛又吸金,龙门石窟的金刚与飞天可以通过虚拟场景舞出绝美画面,三星堆博物馆出品的青铜面具冰激凌主打“不走寻常路”……有创新就有活力,创新性表达能更好促进文明传承、永续绵延。 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前提是“守正”。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创新的是外在表现形式,不变的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在守正中前行、在尊古中创新,这是文化传承之道,必须牢牢坚守。传统文化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不能丢,坚守文化精髓是第一位的。 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灵魂是“走心”。传统文化最好的表达,是触及心灵的对话,需要营造更强的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最近,传统越剧《新龙门客栈》和主演陈丽君的出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舞台形式上的创新、观演体验的优化,在其沉浸式表演场景中,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演员的细腻表演,还能触发各种互动场面的惊喜“彩蛋”,这为地方戏曲文化的繁盛提供了范本。说到底,就是要弱化年代感、距离感,摆脱人们对传统文化就是“老古董”的刻板印象。市民期盼的是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的传统文化,需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感知和体验。 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关键是“融合”。奏响传统文化传承的古韵新曲,跨界融合是法宝。前段时间,宁波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对国宝级的绘画珍品进行还原和收录,暑假期间展馆“一票难求”,充分说明“传统文化+”的广阔前景。当下,国潮古风方兴未艾,人们期待更多传统文化走进公众视野,拓宽“文化+数字”“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综艺”等融合渠道,这既是满足公众需求、延伸展示触角的路径,也是丰富新形式、解锁新玩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