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影剧院往事

    虞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海岛,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影剧院一出现,自然成了炙手可热的福地。鼎盛期,每天都放电影,有夜晚场,也有白天场。影剧院外墙及台阶下的某些特定位置,一张张电影海报如花枝招展的姑娘,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赚足了眼球。

    《南北少林》《黄河大侠》《海市蜃楼》《黑楼孤魂》《妈妈再爱我一次》《青蛇》……那些电影像神奇的调味品,竟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变得丰富而隽永。到影剧院看电影,从赶时髦变成了一种常态:闲来无事,去看场电影;过节过生日,约上三五好友,一起看电影;渔民海员好不容易上岸休息,陪家人看个电影;客人来了,要不请看电影好了;羞于向心仪的人表白,那委婉点,先从约看电影开始吧;正式谈恋爱就更不用说了,不看上十来场都显得不够甜蜜不够有诚意……

    影剧院的繁荣让很多人看到了商机,周边开起了各种店,形成了一个以影剧院为中心的小商圈。有个别脑子活络的,在边上随便支个小摊,生意居然不错。这下好了,引得一些原本沿街叫卖的摊贩也不甘落后,纷纷赶了过去。麦芽糖、炒瓜子炒花生、糕点面包、爆米花、水果等美食摊位是主力军,若是夏夜,当然还会有卖冰棍、雪糕和木莲羹的,此外,还有修鞋补鞋的,卖玩具和生活用品的……

    母亲也动了心思。父亲是海员,具备在外采购的便利,那些年,父亲运过大白菜、螺蛳、芋头、莴笋等到岛上,而后跟母亲一起去菜市场贩卖。那些东西,要么是岛上稀缺的,要么进价低廉,总之,须得有赚头。

    去影剧院那里卖什么好呢?不能任由自己选,得看父亲能采购到什么合适的。也亏得父亲活络,找到了金橘和柿饼。当时,岛上还没有柿饼这种食品,它那么甜糯可口,我跟弟弟吃了还想吃,被母亲拦下。她把装柿饼的大塑料袋用布条紧紧扎起来,而后,拍拍塑料袋,把我们搂了过去,说等赚了钱,让父亲专门买来给我们吃。

    木头手推车派上了用场,一大袋柿饼,一竹筐金橘,还有一杆秤和一把小凳子,装于其上,母亲头戴新毛巾,握住手推车的两个手把,向影剧院进发。在那块空地的小摊圈里,母亲属于后来者,她有点难为情地挤了过去,推着车,小心翼翼地挪动,生怕碰到别人,然后,在一个不大起眼的角落停下。那里的摊位是不固定的,谁早到谁占,但好多次,母亲就算去得早,也依然老老实实地守在边边角角。她说,抢占好位置,搞不好会成为众人眼中钉的,就是做点小生意,伤了和气就不值当了。

    影剧院里,上演着各种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影剧院的台阶下,是真实人间的一角,每一张脸多多少少透露了其生命的本相,平静,沧桑,热忱,悲苦,从容,隐忍,坚韧……在那些形形色色的小贩中,有个补鞋的男人很是显眼,棕黄色的围裙裹住了半个肥胖的他,围裙下露出的一条腿向外翻,且比另一条细小。他补鞋用劲时,小木凳偶尔会发出“吱扭”声,真担心会因承受不了他的体重而散架。男人是那里出勤率最高的一个,修鞋技术不错,积攒了一定的口碑。他的脸总是绷得紧紧的,仿佛面部表情一放开,皮肤会破裂一样。

    母亲的摊位跟她的为人一样,不事张扬。也许是母亲长得漂亮又和善,也许是货品着实吸引人,反正,每天不至于空跑,总能卖出去一些。

    有一次,老天突然变了脸,一场大雨下得猝不及防,各摊主如受惊的小动物,纷纷逃开了去。母亲推着这么一辆车,哪里跑得动,只得把备着的雨衣盖在货品上。柿饼虽有塑料袋装着,就怕万一出现破洞,水一渗进去就完了。母亲到家时,浑身湿透,走一步,水泥地上就出现一小摊水。她匆忙抹了把脸,揭掉雨衣,紧张地查看。挂了霜的柿饼一个个在塑料袋里躺着,像躲在帐篷里,很干燥,很安全。母亲这才长长吁了口气,去洗澡换衣了。

    那场雨让母亲感冒了一场,她护下来的那些柿饼后来都卖光了。母亲也兑现了承诺,让父亲出海时特地买了柿饼,让我们姐弟俩吃了个够。而母亲,在影剧院存在于岛上的那些年里,从未想过要进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票得花钱买,她舍不得。尽管她曾离它那样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