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甬派推出“奉化发布”公众号首发的《〈繁花〉爆火,背后还有这样的奉化故事》一文,到晚饭后去看已有27万点击量了,同日《宁波日报》也刊发了评论《宁波红帮裁缝因〈繁花〉出圈的启示》。5日上午,甬派又开《繁花带红这项非遗技艺,甬派带你走进红帮裁缝》直播节目。新年伊始,热播电视剧《繁花》在宁波掀起了热浪。 《〈繁花〉爆火,背后还有这样的奉化故事》一文中写道:“‘要窜头,海三湾’,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奉化人早早把目光投向漫长的海岸线,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再难按捺。”“窜头”在宁波方言里是走运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想走运,要闯荡海洋。我在朋友圈跟帖指出:“要窜头,海三湾”是“要窜头,海参崴”之误。不久有跟帖说:这是宁波谚语,其他媒体上也是这么说的。 我上网一搜,果然如此。如去年报上一篇《推动宁波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时评这样写:“宁波谚语‘要窜头,海三湾’意思就是要发迹,出海闯世界。宁波人一代一代便是在这种海洋文化情结中长大,又将海洋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这句谚语也上了百度,“百度知道”称:“宁波谚语‘要窜头,海三湾’,意思就是要发迹,出海闯世界,是一种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冒险精神和担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又试着搜“要窜头,海参崴”,竟一条都没有。 我觉得似乎有写几句的必要了。 我最初听到“要窜头,海参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次关于红帮裁缝的小型座谈会上,后来在宁波服装史研究专家、我老师季学源教授口中也听到过。 源自奉化江两岸的红帮裁缝的发迹和聚集地在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城市上海,并以此为大本营北上、南下、西进,在南京、北京、哈尔滨、重庆、武汉、香港等城市都有红帮裁缝的足迹。早期红帮裁缝在国外,主要是两个城市,一个是日本的横滨,另一个就是海参崴。横滨主要是红帮裁缝的学习地,这里暂且不提。红帮裁缝去海参崴的路径是先到东北哈尔滨,外部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那里驻留了许多俄罗斯人,其他外国人也多,红帮裁缝们有用武之地;二是当时“闯关东”的移民潮正盛,不少红帮裁缝也被裹挟其中。主观原因则是那些从日渐凋落破败的田野里起身的红帮裁缝寻找谋生、发展之路的迫切要求。 海参崴原属中国管辖,元朝称永明城。1860年,沙俄据《中俄北京条约》割占海参崴,数年后更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控制东方”)。清末修筑的中东铁路(“中国东清铁路”)从俄罗斯赤塔经我国哈尔滨等东北城市至海参崴,海参崴与东北的往来更加便捷频繁。海参崴是当年俄罗斯在远东的第二大城市,进出太平洋的出海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人员往来密集。敏锐的红帮裁缝们意识到那是一块经营西服业的财源之地,于是纷纷挺进海参崴发展。这里单以奉化西坞人为例:顾龙海早在1845年就去海参崴打拼,从学徒做起到开起自己的西服店;杨和庆在海参崴学做罗宋式西服,后又从海参崴去日本学做日式西服;钱三德与堂兄、侄子一起在海参崴和俄罗斯远东另一中心城市乌苏里斯克开办“钱德泰”洋服店,等等。海参崴也确实使一些红帮裁缝得到丰厚回报,有人在那里赚得盆满钵满后,又回到国内哈尔滨、上海、宁波等城市开设服装店。所以,那时在红帮裁缝中就流传开了“要窜头,海参崴”的说法。 刚巧,几天前《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有“蹿红”误为“窜红”这一条,称:2023年,各大视频平台上多部爽剧爆红。媒体常称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红为“窜红”,其实应作“蹿红”。“蹿”读cuān,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跃,如“身子向上一蹿”。“蹿红”指迅速走红,多用于演艺界、体育界等,如“蹿红歌坛”。而“窜”读cuàn,本义为藏匿。现常指乱跑、乱逃,多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如“抱头鼠窜”。还可表示改动文字,如“窜改”。据此,宁波谚语中的“窜头”与“蹿红”义近,“窜头”应改为规范的“蹿头”。 一句谚语是一段历史的反映,“要蹿头,海参崴”,记录了红帮裁缝发展历程中的一段历史,而“要窜头,海三湾”系最初记录者不明原委的误记,若继续让其以讹传讹,就会模糊红帮裁缝这一段真实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