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1月31日,一则“向灾区捐赠衣物却被中国邮政随意处置”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发布者杨女士称,2023年12月28日,她向甘肃积石山县一学校定点捐赠了一批衣物,但时隔一个月,学校仍未收齐她捐赠的物资。随后杨女士从学校老师处得知,定点捐赠的衣物已被当作爱心捐赠派发到其他地方。对此,杨女士质疑:“我定点捐赠的衣物,他们凭什么随意处置?”(2月1日读特新闻)。 顾名思义,定点捐赠是指捐款或捐赠物资要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用于某个具体地区、机构或项目。《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五条规定,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人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即便杨女士捐赠的衣物也用于其他援助项目,符合公益目的,但违背了捐赠人的意愿,偏离了法律规定,既让捐赠人不满意,也让受赠人失望,还会对公益事业形象产生不利影响。 该事件最新进展是,相关邮政企业工作人员回应称,此事解决方案已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当事人对解决方案表示认可,目前已删除相关视频。对于此事更多信息,其不方便透露。解决方案能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固然值得肯定,但此事经捐赠人公开举报,已经变成一起公共事件,岂能“不方便透露”?有关方面只有清晰回答“捐赠的400件衣服去哪了?”,并且依法追责,才能向公众交代。 此次地震发生后,中国邮政立即宣布开通震后救灾捐赠物资免费寄递绿色通道,获得一致肯定。杨女士捐赠的400件衣物是通过邮政企业寄送给定向学校的,按说,相关企业应该按约履责、按址寄送。然而,相关邮政企业没有将杨女士的捐赠物资送达受赠对象,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另外,这批捐赠衣物在配送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不当干扰,也值得追问。 也就是说,此事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既关乎相关企业信誉,也关乎公益事业发展,还关系到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不容回避交代真相和依法追责。不管具体责任在谁,凡是失职失责的人,都应该受到追究。另外,捐赠人与定向受赠人最好能公开回应处置结果和满意程度,才能给关注此事件的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公益慈善事业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规范性和透明度。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慈善应该像鱼缸一样透明。这样才能得到公众信任,继而激励社会捐赠,做大公益慈善蛋糕。此次出现“捐赠的400件衣服去哪了?”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不透明的折射。笔者以为,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呵护,无论是寄递捐赠物资的企业,还是公益慈善主管部门等,应该坚决杜绝污点、捍卫慈善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