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春 最近,瑞幸与茅台合作,推出第二款联名产品龙年酱香巧克力。与首款联名产品酱香拿铁推出时相比,此番既没有引发社交媒体热议,也没有出现排队购买的情况。仅隔了几个月,“酱香+”就不吃香了,值得思考。 记得,去年酱香拿铁横空出世,确实让年轻人热闹了几天——“你喝过吗”,成了他们见面时的问候语。 有年轻同事,叫外卖买了酱香拿铁,热情地递给我一杯。我平时不大喝咖啡,出于好奇,竟然有强烈欲望,想知道“咖啡+茅台”的味道,就欣然喝了。到底是什么滋味,我至今说不上来:有酒的味道,也有咖啡的味道,至少没有什么特别的怪味,让人接受不了。 应该说,酱香拿铁,这个创意还算成功,至少在当时,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 大概商家尝到了“创意的甜头”,再度出手,推出酱香巧克力。结果,售价比酱香拿铁便宜一半的酱香巧克力,竟然没有“火起来”,连“火一把”的机会都没有。 究其原因,有人分析,是因为没有专属包装,而是和酱香拿铁共用一款杯子。这恐怕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换了杯子,又能怎样?从创意角度讲,酱香拿铁,是“革命性”的;而酱香巧克力,只能算“复制性”的——东西还是那点东西,吸引不了眼球。 因此说,创意并不是“换个马甲”那样简单。单说酱香拿铁,当时热度也就维持了两周左右,并没有持续火起来、火到现在。这应该是市场反馈的“最有用信息”,结果被商家忽视了。不然,就不会推出酱香巧克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