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刚 姚佳倩 宁波市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记录了宁波发展变迁的点点滴滴,能引领我们回望文明深处,思接古今,激发知宁波、为宁波、兴宁波的文化自觉。为让档案文化“飞入百姓家”,《宁波市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选编》择取31件档案精品,既有记载艰难奋斗历程的企业实录,亦有承载优良家风家训的家谱,既有王阳明的手迹刻板拓本,亦有当代书画名家的代表之作,带我们回顾历史的波澜壮阔,感受先辈的时代风骨,见证文化的守正创新。 重工兴商开拓闯荡,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号召动员“宁波帮”建设宁波40周年。200年前,宁波借助“宁郡六邑”的地缘优势,工商业开始蓬勃发展,以上海为中心扩展到全国,赢得了“无宁不成市”的美誉。与此同时,商脉与文脉水乳交融,孕育出“宁波帮”的人文精神。 《宁波和丰纺织公司议事录》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宁波和丰纺织公司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从1905年开创之初的艰难运营,到发行债券步入快速发展;从俞佐宸临危受命扭转困境,到一场大火致厂房设备付之一炬;从民营企业改制为公私合营,到1993年企业难以为继宣告破产。面对创业的艰辛,自强不息,面对激烈的竞争,敢为人先,虽最终被时代淘汰,但体现了“宁波帮”敢于开拓、善于创造、奋勇争先的气魄和胆略。 《重建灵桥纪念册》记录了“宁波帮”为新建钢拱灵桥筹备、募捐、施工的全过程。灵桥原为木制船桥,断链、沉舟、溺人的惨剧时有发生。1922年至1926年,曾有两次颇具规模的改建筹备活动,却都因为战事而中止。1931年,旅沪宁波人乐振葆、张继光两次赴甬,推动了第三次筹备改建行动。至1936年6月,钢拱灵桥终建成,自此“车水马龙过,行人笑语盈”。修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了“宁波帮”树高不忘根、报效祖国、回馈社会的赤子情怀。 志书记录时代变迁,沧桑巨变大道如砥 方志的纂修,是基于经世致用的理念、泽被后世的情怀,历来为地方长官和缙绅士子所热衷。纂修的过程如同一场修行,“才以应物,学以树本,识以烛理”,三者不可缺其一。 光绪《慈溪县志》,是慈溪在清代修成刊印的最后一部县志。全志56卷24册,180余万字。《中国方志大辞典》称其“篇幅浩瀚,人物传尤为突出,虽繁而不失清晰,为后人所赞誉”。该县志纂修历时8年,至刊刻出版又历12载,20年间几经中断,其中的艰辛少为人知。以杨泰亨为代表的编纂人员尽管职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风格各不同,但都胸怀报国志向、关心乡邦文献、克服诸多困难。在志书编修过程中,创新性地将生活中所积累的有关信息和体会感受融入其中,从而凝聚成“体例完备、信而有征、述而有作”的志书精品。 据《宁海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大臣冯溥奏请在崇文门外创建育婴堂收养四方孤孩,于是各州县竞相效仿。当时中国正处于漫长的封建社会,连年征战,饿殍载道,“邑民之无室者十人而五”,弃婴现象愈演愈烈。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顺治年间,堂址位于邑城妙相寺侧(宁海城中小学附近),咸丰年间被毁,同治七年开始复建。20世纪80年代初,在育婴堂原址新建县边防大队办公楼时,工作人员在废纸堆中意外发现了一批同治年间开始的“育婴堂档案”,其中记载了县令周祖升为维系宁海育婴堂的运营,向地方乡绅筹募资金,以及日常运营、开支等情况。据统计,从同治至清末50年间,宁海育婴堂共收养了数万名弃婴,可谓弘济时艰、功德无量。 世族宗亲传袭家谱,赓续血脉传承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深深融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家谱”作为姓氏宗族的档案,既记录了一个家族的世系脉络,也承载了这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 奉化大堰徐家村的“徐氏宗族”是东汉年间丹阳侯徐饶之后,徐氏族人先后出了13位进士和12位举人,至今在徐家村还流传着宋孝宗年间“徐琰七岁差役马站”的故事。“慈溪冯氏家族”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开元二十六年,是浙东历史上家族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冯骥才曾为冯氏家谱题写“大树将军后、凌云学士家”。镇海十七房《郑氏族谱》始修于乾隆三十六年,编纂者有感于先祖自宋南迁以来历十世而未修谱,虽“亦未为裕”,仍决意“割产之半,以田助祀”修谱。 此外,桕墅方氏“勤俭为治家之本”、镇海朱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家风家训,通过家谱一代代传承,在岁月的沉淀中蓄积成势、厚积薄发。 栉风沐雨功留青史,国士无双风骨长存 在历史的长卷中,有一些人虽没能家喻户晓,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明嘉靖褒奖匾”记录着一段父子英雄事迹。嘉靖年间,倭寇经常骚扰东南沿海一带,慈溪人民深受其害。义士杜文明受命在当地组织乡勇抗击倭寇,其子杜槐担心父亲年事已高,便挺身而出,代父受命。杜槐卖掉家产田地,广招骁勇,组建武装。每次出战倭寇,奋勇冲杀,屡建奇功。嘉靖三十四年,杜槐带领乡勇在长溪岭与倭寇遭遇,他身先士卒冲进敌阵,激战了整整一日,终因体力衰竭、身负重伤坠马而死。杜文明听闻儿子为国捐躯的噩耗,拭干眼泪,重整队伍,亲自挂帅,继续与倭寇斗争。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在奉化枫树岭的一次战斗中亦以身殉国。嘉靖帝为表彰杜文明父子的英雄事迹,亲赐“褒奖匾”存于白洋湖畔的忠义祠。1940年日寇侵入浙东时,杜姓族人趁夜色偷偷把“褒奖匾”从忠义祠转移隐藏,才得以保存至今。 “魏长春医书”包括《验案类编集》《失治案记实录》《临床经验选辑》等,凝结了作者从医70余年的心血,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魏长春是宁波慈城人,16岁从药店学徒做起,先后跟随名医姚精深、颜芝馨诚苦求学,接方配药渐熟医理。20岁起在宁波慈城卫生堂药店坐堂,其辨症不计报酬、细心负责、大胆用药,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在宁波一带声名鹊起。“知我罪我,在所不计”,魏长春根据自己52则诊治失败的病历编写了《失治案记实录》,自述这些病例“或记录诊断失实,治疗错误;或用药不善变成绝症;或缘病者不知卫生,酿成巨祸;或因疑难险症,无法挽救”,希望医者能引以为鉴。其皎皎之医心,令人肃然起敬。 悉心呵护艺术精品,古今文化交相辉映 档案担负着集聚和保存文化财富、延续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荣使命,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呈现档案中的文化艺术精品,让古今文化交相辉映,让宁波的“美”看得见、摸得着。 1852年前后,“三老讳字忌日碑”被慈溪横河的一位农民在客星山取土时发现。“三老”是汉代的一个官名,即掌管教化的乡官。此碑意在告诫后人,铭记先祖功德,不要触犯忌讳。此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经典之作,堪称秦篆汉隶书法演变的活化石。20世纪初,此碑流落到上海,一个日本古董商欲出高价收购,在沪的浙江同乡得知消息后,筹款将此碑赎买下来,藏于西湖孤山至今。 2022年,奉化籍书画艺术家王利华先生为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发展,捐赠了230件个人作品。《河姆渡文化之光》山遥水远,彼岸花开;《灵山保国寺》曲径通幽,云淡风轻;《人间弥勒》神态庄严,惟妙惟肖。这些画作独具宁波特色,是传统与创新结合、工笔与写意交融的艺术精品。王利华在洞悉家乡山水韵致的基础上创作的这些中国画,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还实现了文化出海,提升了文化国际传播力。 于时光碎片中窥见历史,于卷帙浩繁中展望未来。《宁波市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精品选编》掇菁撷华,以档叙事、以档立言,既记录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代档案工作者的匠心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