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2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将自己抛入绘画之中

——观“大道无极”画展

赵无极作品 (方向明 摄)

    方向明

    像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行动。趁在杭参加作代会的间隙,看了一场画展。

    南山路,中国美院美术馆,“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华裔法籍画家赵无极的油画作品展。

    算起来,赵无极画展在“国美”举行,带着点“敬乡”或“省亲”的味道。似乎很遥远了,1935年赵无极14岁时,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服膺林风眠、吴大羽先生融合中西的主张,开启了艺术探险之路。“国美”奉国立杭州艺专为前身,因此高世名院长称赵无极先生为“中国美院学术谱系中的一座历史丰碑”,也是有来由的。1948年,纵然已办过个人画展,27岁的赵无极认为自己还处在学习阶段,在父母的资助下,他偕妻子谢景兰远赴法国巴黎深造。一去便是一生。

    1957年,赵无极的生活出现了一个巨大变故,他在痛苦和挣扎中与谢景兰离婚。他到世界各地游历,在香港和电影演员陈美琴结婚。有人说艺术家常常需要情感上的剧烈冲击来为创作提供灵感和动力。正是这一年,赵无极开始将西方的抽象绘画方法和中国画写意画法的空灵意象融合到一起,将油画画成了写意画的效果。

    看他的画,开始会有点“懵”。他的大部分画作是“无题”,仅以创作的时间命名。他的最后一幅油画《18 03 2008》,画于2008年,仿佛是要再现记忆里西湖“平静水面上空气的流动”。他说过,明确的主题往往会限制欣赏者的想象力。可是我看画时,总还是希望有一个题目,成为我欣赏的一种引导,或暗示。这可能也是一种“思维定势”吧。

    赵无极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马蒂斯、毕加索为师,画风比较接近西方印象派,与机械化的写实主义背道而驰,力图捕捉构图的“理”与“力”。自从在瑞士见到保罗·克利的原作,他顿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潜能。他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为灵感,用想象的书符创造形体,营造空间。怪不得他说,每个人都有一个传统,他则有两个,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中国的。

    我是和几个年轻人一道过来的。进入大厅,我们一下被空旷吸收,不见了。很多事情是需要独自进行的,比如看画。你可以一直站在一幅画前,凑近看看,退后几步看看,左看右看,自由地看。其实,看赵无极的画,看不懂是正常的,因为他的画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的人看可以不同,不同的时间看也可以不同。但是,某一个时刻,站在一幅画前,我感受到了。这样的色彩,在哪里也看到过?晚霞,对,映在江面的晚霞,铺天盖地的红或橙红,看画人也融在了漫天的光里。

    说实话,看无极先生的画,我有些词穷。但我可以说,我有一种感动,特别是看他晚年的那些作品。色彩,画家赋予了它们神力,特别的纯粹、明亮。对,还有光,就像画布背后装了灯,画面闪耀出神奇的光!是画家在告诉我们大地万物生长的欣悦,是画家说出自然光华初现的欢愉。哦,他是一位抒情诗人,他在告诉每一个人,他“绘画的幸福”。

    我很想知道赵无极绘画的秘密。展厅有三面很大的照片墙,画家面对着我们,笑容可掬。他的笑很有感染力,很中国,纯朴,明亮,似乎还带着一丝狡黠。一面照片墙的左下角开了一扇门,门半开着。那门像是一种暗示。我走近那道门,或许透过那门,可以窥探到画家的一点秘密。

    展厅的留白处,会有一行两行字,一句两句话,似画家在画画间隙随手写在墙上的,不经意地,却深烙在我的心里。

    “我让画面呼吸,画面替我呼吸。”

    绘画在他生命中如同呼吸般自然,亦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先生晚年的画作,更加灵动烂漫,瑰丽高华,其所根基的,正是自由而澄澈、快乐而通达的心境。

    他说他不是画风景,是画自然。自然并非一草一木,而是浑茫天地间的生成变化,其画作所呈现的,是一种饱含着诗性和哲学感悟的意象。他晚年的绘画更趋纯粹,如同现代主义诗人们所谓的“纯诗”。

    那面墙上,还是他的话:“每当清晨走进画室,即使光线灰暗而阴郁,留在画架上或放在地上的未完成的画,总是给我再拿起画笔的力量。如果颜料已经干了,我就可以重新试着再创造各种虚与实,感受到余生的力气,抒发从未弃我而去的绘画的幸福。”

    原来,他是将自己抛入了绘画之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