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神怡 报名参加国企招聘后,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后,21岁的小温接到了对方发来的录用通知信息。就在他按照对方要求完成体检后,意外接到通知,称其因专业不符,被取消应聘资格。连云港港口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高校招聘的陈捷对此回应:该岗位不存在“萝卜坑”的情况,“我们要求的是新闻学专业,而不是新闻学类”,小温的专业与招聘需求不一致,最终决定取消他的应聘资格。此事是集团下属用人单位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2月22日《现代快报》)。 用人单位招聘,重点在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的目的是保证结果正义。小温参与招聘的整个程序没问题,其结果应该是被录用。连云港港口集团仅因为“专业不一致”而取消他的应聘资格,即使不是“萝卜招聘”,也不合法不合理。 事实上,《江苏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就有补充说明:在报名阶段,如有报考人员所学专业不在《专业参考目录》范围内,但和所报考职位要求专业非常相近的,报考人员可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向招录机关(审核单位)提供由学校开具的成绩单等课程设置证明材料,经审核后如认为符合所报考职位专业要求,即可以所学专业报考该职位,招录机关(审核单位)及时在报名网站上公告该职位的专业调整情况。作为国企的连云港港口集团,至少完全可以参照这个说明给予考生知情权,不能因为下属用人单位的失误而否决招聘的程序正义。 进一步说,专业与人才并不是因果关系。不是某个专业的人,在非专业岗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大有人在。就小温来说,经过了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足以说明他已经具备招聘岗位的专业能力,其所学专业,反而可能因为关联性而使得他在岗位上做出更多创新。 近日,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比如,浙江聚焦“人才”,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苗青就表示,什么算是人才,“新春第一会”给出了科学的说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不管什么岗位,不论有没有头衔,都是人才。人才的标准要牢牢把握其差异化价值和有用性价值,如果我们用一种生搬硬套的固定格式去寻找人才,就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理念。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很多地方政府表示,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完善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力稳固就业向好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有用人单位拿着精细化的专业分类来招聘,无论如何说不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