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里保存着密集的古建筑(溪里方村委会供图) |
毛亚莉/文 以前,历史文化名村在我的镜头里都是水墨画,少有颜色,似乎那样才更有文化,更有韵味,更符合古村落的气质。许多时候,老宅院的底蕴似乎就是灰墙黑瓦,还有斑驳的墙影里稀疏的诗书耕读。而那次古村游有些不同,春色,成了象山溪里方村这幅淡墨画上的点缀,淡墨中透着绿意,描在泛黄的宣纸上,不禁让人怜爱起来。 “竹韵梅香宅,山园水绕家”的溪里方,是明代鸿儒方孝孺后裔的聚居地。明洪武年间,方氏祖伯礼,即方孝孺的从弟,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从宁海缑城迁居到这里,渐成县邑望族。此处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沪港,村前清溪环绕,茂林修竹相依,非常适合人居。“一溪迦绕抱村流,栖止多年景象幽。无数落花随水逝,何如溪里乐悠悠。”这是方氏祖先描写溪里方的诗句。时至今日,这一支方氏后裔已传到第二十八代。 传说中方孝孺被诛十族,又哪来的后裔?“靖难之役”后,朱棣为了得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帝位,希望大儒方孝孺亲自为他撰写诏书,但遭到方孝孺的拒绝。方孝孺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宁死不屈,朱棣一气之下判其死刑,并诛其十族(包括其弟子)。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同死者有800多人,行刑7日方止。不过,传说那场灾难中有幸存之人,他就是方孝孺的从弟方孝复,因为军籍得以幸免。后人推测,那个方孝复就是方伯礼。也有人说,方孝孺被诛十族只是一个噱头,因为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一本野史,可能被夸大。 传说未必真实,但眼前的景色是实实在在的。古宅春意正浓,院墙间零星散落的梅、棕榈、修竹和不知名的小草争相吐翠,嫩绿的藤蔓爬满墙头,爬上屋顶,透出一股清新的山野情趣。各院之间有石板小道相连,院墙的罅隙里,不时探出一簇簇野草野花,怯怯的,犹如村民纯净朴实的笑脸。在狭窄的巷弄里穿行,空气清冽,一种久违的静谧袭上心头。 这里有数十栋老宅院,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雕梁画栋,精致大气,依稀可辨当年文官武将的家门雄风。走进院子,华丽精细的木雕上结有蛛网,有些残损却又栩栩如生。屋檐与柱子交接处,雕饰着游龙戏凤、狮子蟾蜍等吉祥物,纤毫毕现。雕花门楣、木格窗棂,精美典雅,自是不俗。在这山间村落里保存着如此密集的古建筑,实属不易。 溪里方古宅有“九房三堂”之谓。“九房”即方恭房、方德房、方贤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怀房、方仁房、方义房以及老大房;“三堂”即积善堂、承志堂、福寿堂。“九房”除老大房外,将其他八房宅名的中间那个字儿拎出来就是“恭、德、贤、安、信、怀、仁、义”,这八个字,承载于一抬头的门楣中、一低头的石板上,彰显了中国人的传统风尚与一个家族的古老规训。 我参观了具有代表性的仁二房、仁三房、福寿堂、恭房等大宅,一路慢慢走来,俯仰之间,600多年的村落历史,就留在斑驳的泥石墙上,落在雨水打黑的瓦楞上,画在因时日变黄的房板上,刻在方格、菱形和井字纹的窗棂上,铺在悠长的小巷石板上,缥缈在方氏宗祠的香火中。有几处宅院的房板上,还贴着民国时期的报纸,破碎的纸片黏着陈旧的房板,在风中呼啦啦作响,像在告诉我们,如今它才是这里的主人…… 沧海桑田皆归去,唯有文化常驻守。春天里的溪里方,一院一墙,一草一木,皆因了古老的文化而更显灵动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