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东巨观”福建会馆

巍峨壮丽的前庭
雕龙大柱
富丽堂皇的戏台
内殿

    黄港洲/文

    在四明大地上,有一座闪烁着明珠般光芒的建筑,曾经获得宁波人、福建人乃至国际学者史诗般的赞誉,它就是宁波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福建会馆。

    据史料记载,宁波福建会馆有三处,最闪亮的是位于江厦街、又称“天后宫”的这座会馆,它于清代重修,因其规模宏大,被誉为甬上“城东巨观”。可惜于1949年9月20日毁于战火,迄今未有重建,但它鼎盛时期的情景闪耀在史册里。

    早在1863年,一个叫包腊的英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他在宁波浙海关税务司工作的四年中,拍摄了大量宁波城乡的照片,其中就有一组专门拍的是福建会馆。现珍藏于英国国家档案馆。

    1872年,英国学者约翰·汤姆逊在他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一书中,第三部分首篇写的就是福建会馆。他一开头就说:“宁波城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福建会馆,它是福建商帮奉神议事的地方。我之所以选择这幢建筑作为这一卷的卷首,是因为它为中国的庙堂建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样本,此外也因为中国的行会和商会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他如此描述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殿的石柱,它那怪异而又美丽的龙形设计让人过目不忘。龙是中国的象征。这些龙以高浮雕的手法刻在柱子上,让人觉得好像是它们撑起了这间大殿,同样的动物也见于台阶中间浅浮雕的石板,以及屋顶的各个尖端。然后他又将笔触转向会馆局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柱子没有柱头,取而代之的是装饰性的斗拱,用以将屋顶的重量转承到柱子上。这样的斗拱有着广泛的应用,外观上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效果。例如中间的屋顶就是由三重斗拱托起,既坚固又轻盈雅致。它们能支撑很重的屋顶结构,在为室内提供阴凉的同时,又使光线和空气可以自由地进入大殿内部。像这样的一座建筑,用再多的言语都无法生动又贴切地描述,因此我只能让照片自己站出来说话。”约翰的这段描述,足以说明当年福建会馆的豪华瑰丽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的。

    如此华丽的建筑是哪年建的?福建人为什么要在宁波建这样一座会馆?它起到什么作用?这些疑问犹如森林里的迷雾,一直飘浮在我的脑际。直至2013年福建商会一拨有识之士拟重建福建会馆,邀我参与,这才开始对这座神话般的建筑进行多方寻绎。

    福建会馆与天后宫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经考证,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由福建商人建于现在海曙区江厦街与东渡路的三角地段。为什么福建商人要建这样一个会馆?这里必须讲到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海神。宁波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不仅是妈祖文化最早的传入地区之一,还与妈祖最终被官方认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载,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朝廷派遣给事中路允迪等人率2艘“神舟”和6艘“客舟”,由明州定海(今宁波镇海)前往高丽。回来时突遇狂风巨浪,舵折船覆。危急时刻,路允迪等求祷于妈祖,满船人员奇迹般躲过一劫,并于五日后顺利抵达出发地宁波。事闻于朝,宋徽宗感念妈祖救助海难的善举和能力,特地下诏封其为“顺济夫人”,妈祖信仰从此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之后,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逐步升级,4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妈祖敕封了36次,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最长的有64个字。妈祖信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宁波修建福建会馆的乃是来此经商移居的福建人及其后代。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定居于宁波东渡路的福建莆田船主沈法询在南海遭遇险境,危急之中祈求妈祖显灵保佑,后竟然奇迹般化险为夷。于是,沈法询便将家乡的妈祖信仰带到宁波,以求“海运平安,生意兴隆”。他舍宅为宫,建成了宁波天后宫,即福建会馆。

    据1982年的考古发掘,该馆遗址面积为1340平方米,建筑极其精美。大门内有放生池,中有戏台,天井左右有厢房与看楼,大殿后面有矮墙,有小门与后院相通,后院即为福建会馆的办公与管理用房。面向大殿的重檐六角攒顶戏台,飞檐翘角,巍峨耸立。更精美的是供奉妈祖的一殿一巷,雕梁画栋,灰塑石刻,木刻砖雕,泥金彩绘,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神殿前的蟠龙石柱,柱高4米,镂空透雕,龙腾云海,神采飞扬。

    福建会馆建成以后,这里成为宁波城内规模最大的妈祖祭祀及同业聚会场所,江厦街后东渡路也成为宁波的商业中心。宁波人以“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来形容江厦地段的繁荣,其中不乏福建会馆的因素。每到农历三月廿三,由官方设下祭祀仪式,殿内按固定程式设置包含花、果、茶、酒、面、饭、糕饼、六斋的“筵桌”,庙内则烧香焚纸、开锣唱戏。特别是到了春节等节日,更是热闹非凡,使得本来已十分拥挤的东门口和江厦街,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同时也是大运河的唯一出海港,而船帮和商帮代表着港口城市的生命力。当年在甬的福建商帮,主要经营木材、南货和食糖等。食糖多产自福建、广东和台湾,其中台湾糖最为有名,俗称“台青”(红糖)与“台白”(白糖)。20世纪30年代资料显示,宁波年销的红糖、白糖有700多万公斤,在福建会馆周围经营食糖的糖行有三四十家,形成了一条新的糖行街。糖行街既是了解宁波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的重要窗口,也是宁波海丝之路的见证,是宁波海洋文化和海洋贸易的体现。所有这些与福建会馆的兴盛分不开。

    世事变迁,从恢宏的福建会馆,到曾经的第一高楼华联大厦,再到如今不断嬗变的城市建设,变化的是建筑,不灭的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奋斗传奇。

    (图片来自《宁波旧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