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最近,有上海网友称,在线上花108元购买的电影票,从影院取票机取出后,却发现票面价格仅为55元。这让他不禁疑惑,消失的53元去哪儿了?不少网友晒出在正规第三方平台购买的电影票,实付金额的确和票面价格存在差异。根根据平台客服的说法,或许是因为取票机不同,导致无法显示本就存在的服务费。 第三方平台线上销售电影票,收取少许服务费,本无可厚非。然而,上海这名网友购买的电影票,服务费高达53元,且“躲猫猫”不显示,显然不合常理。 早在2015年,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就规定,电商销售电影票,应在票面上分别明示电影票和服务费的价格。 通常,影院和第三方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在3元至5元之间,相比数十元、上百元的票价,占比很小,消费者基本上不会计较。也有不少消费者并不知道,线上购买的电影票中,包含了服务费。 春节等节假日期间,电影院生意火爆,电影票价格上涨,服务费适当上浮也未尝不可。但是,不能把服务费当成乱涨价的“遮羞布”,更不应该玩“躲猫猫”,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对此,文化、物价等监管部门,应当及时纠偏。 一方面,督促各大影院和第三方平台,对电影票及服务费明码标价,让消费者自主选择,严禁票面不显示服务费等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特别是要对趁节乱涨价、变相涨价等现象,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此外,尽快制定相对统一的服务费标准,防止一些影院和第三方平台,利用服务费这块“遮羞布”,大薅消费者的“羊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