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周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0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童文化的传承与丝路文明

天童寺第一道山门“伏虎亭”。
今小白岭上的揖让亭。
天童寺保存的明代“千僧锅”。
天童寺新建的千佛亭。

    李广志 文/摄

    宁波文化史上的天童寺

    天童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童寺几经磨难,曾遭受台风和暴雨的摧毁,每次又得以复兴。

    唐代至德二年,即757年,天童寺从东侧山上搬至今天的位置。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从此天童寺开始走上兴盛的道路。目前保留的万工池,就是从那时开始修建的。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赐字并书写“太白名山”。宋嘉定年间,天童寺被列为“禅院五山十刹”中五山的第三山,在江南佛教文化中居领先地位。宋元时期,天童寺成为日本、高丽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的曹洞宗、临济宗思想均在东亚佛教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册立天下寺名时,定名为“天童禅寺”,赐“中华禅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则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并称“禅宗四大丛林”。

    天童寺不仅是一个建筑,一个场所,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在天童寺及其周边,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走过松林步道,进入天童境地,用王安石的一句诗概括就是“青山捧出梵王宫”。

    天童寺古松道上有三道山门,第一个是伏虎亭,第二个是古山门,第三个是景倩亭,又称“更衣亭”。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佛教徒到此搭衣。

    此外,天童寺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包括建筑、园林、诗文、楼台、碑刻、书法、绘画等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所说的天童,不仅是宁波的天童,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天童,同时也是东亚文化圈共同的天童。

    镇蟒塔与揖让亭

    如今,在鄞州区东吴镇小白村,保存着一条小白岭古道,沿着古道往上走,就到了小白塔。关于小白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唐会昌年间,心镜禅师任天童寺住持。小白岭上有一条巨蟒,经常出来作祟,行人深受其害。于是心镜禅师投给蟒蛇一些馒头,并运用神通法力将食物变成“馒头石”。蟒蛇吃不下,死后化为灰烬。为防止蟒蛇再次作乱,禅师建塔镇之,称其为“镇蟒塔”或“五佛塔”。

    南宋时期,鄞县人张孝祥(字安国)考上状元后,在朝廷做官。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一月,他回到家乡,同阿育王寺住持大慧宗杲禅师一起去天童寺拜访住持宏智正觉禅师。当他们二人走到小白岭的镇蟒塔附近时,宏智禅师早已在那里等候。两师相见,喜出望外。在亭子就座时,他们互相谦让,礼数有加,谁也不肯落座,最终两人都坐到土台上。张孝祥见此情此景,感慨万分,赞叹道:“三代礼乐,今归释氏矣!”于是,他给亭子题了匾额,名曰“揖让亭”,以示纪念。20世纪60年代,因修公路,揖让亭移至塔侧。目前所看到的“揖让亭”匾额,是后写上去的。

    可见,无论是镇蟒塔,还是揖让亭,都有美丽的传说,他们是天童的珍贵文化遗产。

    天童寺里的餐厅及大铁锅

    天童寺里的餐厅称作“供应堂”,又作“斋堂”,是僧众吃饭的场所,为明代建筑。一般情况下,餐厅的中间诸位是固定的。谁的位置?自然是本寺院的住持之位。但是,天童寺的供应堂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它的中间位置供奉着一尊佛龛,里面是弥勒菩萨。在它对面才是住持座席。这也是天童寺的独特之处。

    为什么如此布局呢?相传,明代复兴天童寺的密云禅师在任期间,一日午间开饭的时候,有一个外地云游僧,一屁股坐在住持席上,坐下就不动了,纠察僧怎么劝阻也不肯离开,揪他耳朵也不下来。正在纠缠之时,密云禅师进堂,阻止了他们的纠纷,让云游僧在那位置上吃饭,自己在对面设座。从此以后,天童寺住持席就挪到了主座对面,原席位建龛供佛,传承至今。

    为了纪念此事,现在供应堂正中央的佛龛上有一副对联,上面写道:

    弥勒示贫相 稳坐主位 当纠察拖耳耳拖长

    密祖现海量 喜让客僧 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密云禅师被尊为天童寺重兴之祖,对天童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天王殿”三字匾额,就是密云禅师于崇祯八年(1635年)手书。

    天童寺保存有一口铁锅,此锅巨大无比,深1.07米,口径2.36米,重约2吨,被称作“千僧锅”。锅沿上有两处铭文,一处写:“大明崇祯辛巳十四年仲冬重铸造”,另一处写的是:“锡山良冶曹二房造”。由此可知,这口锅铸造于崇祯十四年,即1641年。

    那么,铭文中的“锡山良冶曹二房造”,又为何意呢?锡山,指的是今江苏省无锡市。在明代,无锡冶炼坊业比较发达,无锡有曹氏三兄弟,他们各自经营一家冶坊,分别称作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曹氏冶坊所造的铁器色泽黑而光亮,表面油润细洁,故有“良冶”之称。天童寺的这口巨锅,就是曹二房铸造的,并且从无锡运至天童。

    可见,天童寺里,围绕着饮食、餐具、餐厅,有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文化遗产和故事。

    天童寺与中日文化交往

    天童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海外传播广,尤其在日本产生过不小影响,这也是日本称宁波为“圣地宁波”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代,有一位日本僧人叫龙山德见,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抵达宁波后,因未获准上岸,就想偷渡进城。他半夜偷偷地爬过城墙,一下子跳进城内。如此高大的城墙,他竟然能翻进去,其勇气可想而知。他跳进城内,恰巧坠入一个富豪家的院子里,被守卫捕获。据《龙山和尚行状》记载,当抓到他的主人问其为何偷渡时,他用笔答曰:

    我在日本,远闻天童和尚道风,故来,求出生死道也。

    由此可见,天童寺禅法在日本有多么大的名声。龙山德见为了能去天童寺,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背负偷渡的罪名也要一睹天童道风。幸好,主人夫妇素来信佛,第二天,主人带着他拜会了时任天童寺住持的东岩净日禅师,告知此事,偷渡事件才得以圆满解决。

    龙山德见来宁波的时间是1305年,此时的天童寺已名扬日本。那么,天童文化又是如何走出宁波而影响日本的呢?通过了解几位日本僧人的事迹便可略知一二,他们是:荣西、道元和雪舟。

    荣西是日本临济宗祖师。他曾两次入宋,他的入宋求法之路,在宁波与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一条鲜明的文化交流轨迹。

    第一次是1168年,四月三日出发,四月二十四日到达宁波。这期间,他到阿育王寺朝礼舍利、巡礼天台山五百罗汉,停留4个月后回国。

    第二次是从1187年至1191年。在宋生活5年,这期间,初于天台山万年寺师事虚庵怀敞禅师修学禅法,并随其来到天童寺学习。虚庵见天童寺的千佛阁破损严重,发愿重修。荣西得知后,为报师恩,欣然许愿,提出回日本后愿寄来良材,以助修复千佛阁一臂之力。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秋七月,荣西乘杨三纲船离开明州。回国后,果然从日本运来大批木材,以援助修建破损的千佛阁。楼钥《千佛阁记》载:“果致百围之木,凡若干。挟大舶,泛鲸波而至焉。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辇致山中。”可见当时的壮观场面。

    如今,千佛阁已不复存在。但是,天童禅寺在内外二“万工池”中间的位置修建了一个千佛阁遗址,称“千佛亭”,以期复现当初的这一段历史。

    1223年,五月四日,日僧道元正在船上和日本船长聊天,一位老僧上船来,欲购买日本产的香菇。道元一边劝茶,一边询问,得知老僧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的典座。于是,二人促膝长谈,度过了一段短暂的美好时光。这一段经历,不仅令道元本人终生难忘,同时也在中日交流史上留下一段佳话。道元在《典座教训》中记下了当时的精彩瞬间。典座,相当于禅寺里的厨师长。

    二人交谈完后,同年七月,老僧辞去典座一职,准备还乡,得知道元在天童山挂锡,特意去看他。二人再度相逢,道元高兴不已,赶紧请教之前在船上留下的文字和修行的问题。典座又给道元指点一番,为道元开启了新世界。典座所言“遍界不曾藏”,指的是大千世界无任何隐瞒,现实世界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起初,在道元看来,典座一职,只是做些杂务,受苦受累,对于追求修行悟道没什么好处。修行悟道应该坐禅、读经、参话头,而烧火做饭之类的日常炊事劳动与佛道无关。然而,典座开启道元,任何事情都含有禅的精神,炊事也有禅,炊事禅。文字也不可执迷于文字的表象,文字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融会贯通,达到真正的目的。由此,道元最后表白:“聊知文字了辨道,乃彼典座之大恩也。”

    雪舟是日本室町时代的著名画僧,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位杰出画家。1467年,雪舟随遣明使船来中国,从宁波上岸。在宁波期间,雪舟游览了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尤其在天童寺,他获得了“四明天童第一座”的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称号是个荣誉称号,不是实际职务。天童寺授予他“第一座”,也就是“太白山天童景德禅寺”的首座,也许是因为他是外国僧人,自古以来,对外国友人,我们一般会给予特别的关照。雪舟赴明朝之前,他的僧位是“知客”,也就是寺院中负责接待客人的僧职,僧位并不高。获得“四明天童第一座”的称号,对于雪舟来说,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也引以为豪,在晚年的书画中,经常以此作为落款。可见,天童寺已深入日本文化和艺术等领域,成为日本文人及僧侣向往的地方。

    小结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宁波承担了重要角色。时至今日,日本在佛教、艺术、文学和习俗等方面,仍然包含许多宁波元素。天童寺早在1000多年前就影响日本,同时也是日本禅宗文化的源头。在日本禅宗文化形成过程中,不仅离不开天童,且其道风一度风靡日本,成为日本僧俗崇敬的圣地。以天童寺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跨越时空,演奏出一部精彩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人文交响曲。

    天童文化,不局限于佛教本身,它已成为日本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一座丰碑。尤其以荣西、道元、雪舟为代表的日本求法僧,他们将天童文化传播甚广,他们的事迹留在中日两国的文化史中。

    如果有一天出现了“天童学”,那么,天童在中国,“天童学”一定会同时在日本。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