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跑马灯”,以马灯调为伴唱曲调。 |
宁波人自古与音乐结缘,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60余件骨哨和陶埙,足以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宁波出了很多音乐翘楚(包括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活动家等)、音乐作品(包括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舞音乐、仪式音乐等),拥有诸多音乐活动以及广泛的民间音乐团队,更重要的是,音乐在宁波几乎无处不在——宁波话本身就是音乐。 据笔者考察,浙江许多地方的语言具有较强的音乐性,尤其是语言的拖腔部分,大都可以用乐谱记录,用乐器模拟出来。浙江诸多方言中,与音乐最有缘分的是宁波话。这倒不仅是因为侯宝林大师在相声里说的“棉纱线掇来勿掇来”的语言和音符发声相似,而是笔者深深体会到,宁波方言尽管各地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其语调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中国各地的民歌音乐与当地的语言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宁波马灯调体现得最为鲜明和突出。 马灯调的“中国五声调式”属性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相当于西乐的Do(宫)、Re(商)、Mi(角)、Sol(徵)、La(羽)(没有Fa与Si),亦称为五音。 五声调式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属性和特点,大家耳熟能详的《茉莉花》《敖包相会》《南泥湾》《阳关三叠》《孟姜女》等歌曲属五声调式。 一首民歌,一般由歌词和歌谱组成,马灯调也不例外。马灯调的歌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场景的不同,一直在不断变化着,所以迄今为止,作为民歌的马灯调,只有应用词例的歌词,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歌词”。 与歌词不同,马灯调的歌谱却是基本固定的:中国五声音阶的“角调式”(以Mi为调式主音)、四二节拍、调高为1=C(或D)。全曲分为七个乐句:前三句各四小节,第四句三小节,这样,前四句一共30拍,组成了本歌曲音乐的主体。第五句是间奏性的两小节锣鼓声,第六句是个两个小节的衬字句(衬腔)“哎格楞登哟”,第七句是第四句的完全重复。如此,后半部分就是14拍。全曲就是由七个乐句、44拍组成。 常用的马灯调歌页,往往会把其中两小节锣鼓谱删去,这样,流传中的马灯调全曲就成了六句40拍。有的曲谱中会出现Si音,那只是歌曲在流传中的变异,并不影响马灯调的“中国五声调式”属性。马灯调歌唱使用Fa音的情况极少。 宁波马灯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据笔者了解,迄今为止,没有确切资料可以佐证马灯调具体诞生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有关资料推断:马灯调至迟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的宁波地区,它是从民间小唱慢慢丰富、演变、发展起来的。关于产生的缘由,无论是“乞讨说”“白马渡康王说”“抗倭说”,或者“蒙古族统治遗留的骑马痕迹说”等,都无碍上述推断。总而言之,马灯调诞生的土壤在宁波,时间有200多年,而且一直在宁波、舟山一带流传。所以,马灯调称得上是宁波的“土特产”和“亲生孩子”。 那么,马灯调短短的40拍,魅力在哪里?这就关乎马灯调的“音乐结构”。 马灯调的音乐结构有四个特点。 首先是“五声角调式”。五声调式,在江南民歌中被广泛应用,并不稀罕;然而其“角调式”(以Mi为调式主音)就不多见了。这种调式在陕西、云南、四川等地的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中虽也有出现,但是像宁波这样作为“音乐主菜”,实为稀罕。 为什么“角调式”在宁波这么受待见呢?笔者考察、调研发现,宁波方言语调的主音(落音)基本具有“角调式”的因素和倾向,比如“格好呐”(那么好的),“等尚地”(等一会儿),“米交铁娘”(明天早晨),“作啥干啦”(干什么呀)等。最接近的话语简直就是歌声,比如:“呀侬手里掇的锁东西啦”(你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呀),可以直接用谱子谱起来。 除了平时说话的落音多为“角调式”之外,宁波人很多歌唱性的表达,比如摇篮曲、哭嫁(哭丧、哭坟)、劳动歌曲、田头小曲、儿歌等的主音、落音,也多具有“角调式”的因素,以Mi作为结束音(主音)。 所以,马灯调的“角调式”特色,是“宁波音调”在歌曲中的一种集中体现。在此,我们要特别看到,音乐作品一旦和方言同一调性,就会产生“调性情感共鸣”,这就像孩子听到母亲的心脏搏动,除了特别亲和之外,更有一种“天生的力量”,把自己和马灯调融化在一起。 其次,马灯调的旋律结构十分巧妙和奇特。其乐谱主体(前四句)的四个落音,恰恰就是最后一句(被强调的重复句,也可以说是马灯调的“中心乐句”)的骨干音,这简直是鬼斧神工!世上竟然有这样旋律结构的音乐主体,实在难得! 再次,马灯调的曲体结构十分精干。它是一个非常简练的“音乐筐子”,你要唱什么内容,随手编成几句,就装进去、唱出来,甚至一个词句也可以用两个乐句分开来唱。语言、文字马上变成了形象的歌声,感情得到了抒发,愿望得到了表达,氛围得到了营造。 第四是“哎格楞登哟”的功效。这个五字句,属于语言中的感叹句,在音乐表达中往往成为“衬腔”。但是,这“哎格楞登哟”更是个“双特”产品:特别的字眼配上了特别的音调。这五个字是宁波语言区的“土特产”音,就像宁波话天下独家那样,然后和那个音调配在一起,简直是“绝配”。 马灯调的影响力和艺术生命力 多年前,舟山那边的海洋大学有一个关于舟山民歌的课题研究,笔者听过当事人发送来的嵊泗岛老渔民演唱的录音。这个演唱有二十来段,每一段都是用马灯调旋律作为叙事性演唱的基本调。虽然这位老渔民沙哑的嗓音并不优美,但他唱得那样自然、自信、质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足见马灯调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广泛传播。 当今,马灯调除了被“跑马灯”等民间歌舞应用之外,还被“甬剧”“走书”“唱新闻”等戏曲、曲艺艺术应用;被民乐合奏、重奏、独奏,以及歌剧、大型音乐诗画、钢琴二重奏、男女声组唱、合唱、交响乐等音乐品种应用;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自娱自乐方式应用,比如田头农民、抱孩子妇女和工地干活的小伙们哼唱等。 20世纪70年代,笔者曾就马灯调和甬剧发展的关系,请教过甬剧表演艺术家金玉兰老师;近些年,又聆听过走书艺人乐静老师唱的《马灯调》,心生敬意,印象深刻。去年,笔者还和有关专家一起赴瞻岐观看了一场“马灯调专场音乐会”,再一次感受到马灯调这一宁波乡土音乐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近几十年来,作为文化艺术交流的音乐节目,宁波马灯调频频登上国际舞台:浙江歌舞剧院民乐团的民乐合奏《马灯调》、民乐五重奏《赶会》,都以马灯调原型音乐为主题,赴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广受欢迎并获得强烈反响。宁波市歌舞剧院、伶Remix国风乐团等几次出国访演,也带着有马灯舞表演的乐队演出。来自新加坡、美国纽约等地的乐团也曾排练演出《马灯调》,除了各自在当地演出外,还到成都、南京、上海、宁波、杭州等地交流演出。 2016年,交响乐小曲《马灯调》还参加G20杭州峰会宴会厅文艺演出,这是宁波马灯调一次意义非凡的国际演出!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间文艺,马灯调粗看是一曲民间小调,但它是宁波人世代传唱的音乐瑰宝。衷心祝愿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在新时代散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