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近日,《宁波晚报》报道了《“九把伞”的爱心接力》故事:2月29日上午,鄞州区明楼街道东海社区东海小区181弄23号楼转角处,有位老人倒在雨中,身体压着伞,脸上有血,表情痛苦。该小区24号业主新宁波人谭新娥买菜回来,发现以后立即到社区服务中心喊人,随即,一群社工、网络员和群众奔向现场,有的取急救包,有的拿干衣服和毛巾,有的拨打“120”,有的给老人的家属打电话。在老人周围,蹲着的、站着的,围了一圈人,撑起了九把为搀扶者遮雨的伞,上演了一场爱心接力,直到救护车把老人送去医院。 虽然这次对跌倒的老人是集体搀扶,与个别的搀扶不同,不必担心被碰瓷讹诈,但在对跌倒老人要不要搀扶的问题上,仍然给出了一些明确答案。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后,老人跌倒要不要扶成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人因此陷入“不扶对不起良心,扶了怕被讹诈对不起钱包”的纠结。“九把伞”的故事表明,争议归争议,搀扶跌倒的老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仍然是多数人的共识和自觉,好人不管好做难做,仍然占着绝对多数。人心并非那么不古,世态并非那么不堪,江河没有那么日下,我们要有社会自信、宁波自信。 那位跌倒的老人被送往医院后,经检查,身体无大碍,只是鼻子缝了几针,要做鼻骨矫正手术。我看过一份资料,河南开封有一位老人跌倒在大雨中,一时间,目击的路人不敢上前搀扶,积水数次没过他的头顶。3分钟后老人终于被人搀扶起来,但为时已晚,他已停止呼吸。这表明,搀扶跌倒的老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是一个急救问题,如不及时加以搀扶,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搀扶跌倒的老人是对生命的珍惜。 “九把伞”的故事影响很大,正在发挥很多积极作用:它对宁波作了很好展示,表明在宁波,跌倒的老人是有人会搀扶的,为宁波这座爱心城市增添了新的一笔;它对搀扶跌倒老人的行为作了有力的说明,这是符合人性和道德的选择;它对我们的优良传统作了很好弘扬,加深了人们对“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领悟;它引导人们推己及人,自己的父母也可能会跌倒,自己老了也可能会跌倒,都是需要有人搀扶的,搀扶跌倒的老人就是搀扶自己;它还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促进。东海小区那位跌倒老人的儿子动情地说,他接到电话时吓坏了,多亏有好心邻居和社工的帮助,老人才捡回了一条命,让大家感受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九把伞”的故事表明,搀扶跌倒的老人,是对正能量的积极传递。 我们应以“九把伞”的故事为契机,引发人们对跌倒的老人要不要搀扶的再思考。要让大家看到,搀扶跌倒的老人,外部环境更加好了,被称为“好人法”的《民法典》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使搀扶者不遭受讹诈有了法律保护。我们应该用善意和爱心去关注这个世界,毫不迟疑地去搀扶跌倒的老人。 “九把伞”的故事得到很好传播,《宁波晚报》起了很大作用。为搀扶跌倒的老人凝聚了很好的人气。有个春晚小品叫《扶不扶》,剧中的郝健有段台词(大意):看到人倒了不扶,那人心也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想扶也扶不起来了。在搀扶跌倒老人的宣传报道上,宁波的媒体从来没有缺席,盼我们的媒体继续为搀扶跌倒的老人凝聚人气,不让搀扶跌倒老人成为稀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