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清代石花窗墙屏 |
|
宁海前童清代石花窗 |
|
宁海深甽清代石花窗 |
|
宁海黄坛清代石花窗 (图片均由应敏明提供) |
去过江南古村落的人,都会被明清老房子的石窗所吸引,那石头镂雕出来的窗子,镶嵌在长满青苔的墙壁上,古拙、隽永,凝结着悠长的岁月时光。 这石窗,宁海人叫石花窗,有些地方叫石漏窗。“花”字说的是窗的形式和内容的千姿百态,“漏”字说的是透风透光的通透。 宁海“七山二水一分田”,西北山高,王爱、西溪、深甽、双峰等地山峦蜿蜒,双峰还有“小西藏”之称谓。东南靠海,一市、力洋、长街等地海涂开阔,山矮。高山不宜开石塘(开采山石之场地),矮山宜开石塘。因为,旧时交通不便,石头笨重,石窗取材尽可能就近,运输要方便。宁海东南沿海地区,道路平坦,运输便捷。 宁海各地的石头秉性有异,许家山石头村的石头,又黑又硬,宜垒不宜切刻。长街伍山石窟和三门蛇蟠岛石窟(1940年前隶属宁海县),石头色泽呈赫红色,纹理均匀,其性中和,宜切割和雕琢。 一位老石匠告诉我,宁海红石在山体内时,硬度低些,石匠作业时还能感受到石头的软熟感。当年石匠在石塘采石,一层一层采下去,有点像老底子黄岩卖货郎“敲白糖”一样,大小可随意敲开,但石头一吊上山,见风就硬。不同的是,敲白糖,用小榔头敲刀,刀敲开白糖。采石板,用许多把铁凿,成排敲打进石头中,石头就会一块块一片片撑裂开来。我去看了长街伍山石窟和三门蛇蟠岛石窟,看见了方方正正,浅则十来米,深则上百米的石窟,四壁光滑,凿痕累累,才理解了老石匠的话。这山里的石头,真像敲白糖一样,被石匠一块一块敲出来的。 生产红石的伍山石窟和蛇蟠岛石窟,唐宋时期就是采石场,开采了上千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了宁海、三门、奉化、象山等地老建筑的石台阶、石板、石花窗等,大概到了民国时期,由于钢铁和水泥等新材料的出现,这两个采石场才逐渐荒弃。石塘也就变成了观赏石窟。 伍山石窟,位于宁海长街,由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石兰山五座山组成。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时代的采石作业,形成了今天800多个洞窟。蛇蟠岛石窟,位于三门湾,唐代开始采石,逾千年,遗留下1300多个洞窟,称“千洞岛”,明清曾有海盗盘踞。今天,两地都是浙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宁海古村落众多,如箬岙、清潭、龙宫、香山、沥阳、大里、伍山、长洋、黄坛、前童等,元以前的建筑已无遗存。这些明清古建筑,院内有木花窗,外墙有石花窗,石花窗联结着屋内和屋外。屋内透过石花窗看外面的世界,但屋外透过石花窗看不清里面。木花窗和石花窗一样,都是老房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美的点睛之作。老房子有马头墙、门闾、石花窗等,它们的功能是实用和美化。 石花窗,有明清之分。明代简洁古拙,清代繁复优美。有直格窗、斜格窗、一根藤窗、文字窗(常见福禄寿禧)、花鸟窗、动物窗、人物窗等,形制和题材内容跟木花窗是一个理。 宁海石花窗色泽红润温和,但石质偏松,经历几百年易风化。恰到好处的风化,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宁海明清石花窗遗存多、品种齐全、题材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黄坛和前童古村落的石花窗。 宁海有句谚语,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坛屋。著名的黄坛四堂:厚诒堂、义姜堂、克沼堂、居易堂,始建于乾隆年间,建筑恢宏,木雕、砖雕、石雕都非常出彩。四堂均有精彩的石窗,雕格子,雕草龙,雕寿字,雕花草。最出彩的要数厚诒堂和居易堂那外墙上七八扇石窗,居易堂二楼的那扇栏杆窗,雕琢着一根藤,一根藤上再雕琢人物魁星点状元,和“状元及第”四个字,既漂亮寓意又好。 前童八卦水系,户户门前溪水潺流,明清老房子成片,灰砖黛瓦,马头墙高耸,其石花窗同样出色。前童石花窗的现有存量为二百四十余扇,其中“群峰簪笏”这座清代四合院,外墙的石花窗,就有二十七扇之多。同为清代建筑的明经堂有扇漂亮的石花窗,底是格子,中间雕了一个瓶子、一只顽皮的猴子,还有一串串花果,猴子上方,雕有一只梅花鹿,上面骑着飘着银须的老寿星,下面左右角还雕有两只蝙蝠。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唐代张籍诗云:“月色当窗入,乡心半夜生。”那梦中的石花窗,还是游子久久不能释怀的乡愁呀。我站在一扇扇几百年来饱经风雨沧桑的石花窗面前,默默地与之对话,“思古之幽情”和“前不见古人”的感慨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