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论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好新形势下外语课程思政教育

    许颖鑫 

    课程思政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外语课程作为高校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具有学生覆盖面广、延续时间长、课程安排紧密等特征,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文明、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决定外语课程思政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属性,涵盖世界各国的政治、宗教、历史等内容,是高校课程中意识形态较为活跃的领域,始终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外语专业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这是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与外语课程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才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这是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外在要求。高校是多种思潮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外语思政课程通过中外文化互鉴,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道德认知,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近年来,各地高校深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比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是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授课者挖掘语言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不够深入,未找准专业教育与思政主题的契合点、切入口,导致思政教学内容脱离主题。二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够自然。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来看,仍然存在“贴标签”“形式化”“叠加式”或“拼盘式”等简单机械的做法,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方法机械模仿、生搬硬套,将外语课程思政异化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明显。三是教学方式与学生期盼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数字和传媒技术不断迭代,传统“填鸭式”“灌输式”课程思政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自媒体等手段融入开放性课堂势在必行。

    新形势下外语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兼顾好外语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平衡性,才能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授业解惑”向“立德树人”转变。高质量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外语教师是关键。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专题理论学习等教育活动,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纽带。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深刻领会外语课程教学发展趋势,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外语课程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立德树人”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加强教学心得分享,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外语课程“思享会”,推动教师在交流分享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进一步拓宽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路,实现“一个会”带动提升“一群人”的目标。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拼接叠加”向“有机融合”转变。破解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重点是解决好课程内容的情与景、时与势、教与学“三对关系”。找准情景切入点,积极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素材背后隐含的价值内容,洞悉专业教育中课程知识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为精准定位课程思政的载体提供情境与条件。找准时事融合点,在以往讲历史典故、英雄人物、典型事件的基础上,将时事热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找准教学契合点,时刻关切学生的心理特征,寻找与学生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提升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使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与学生主体诉求形成同频共振。

    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推动“单向输出”向“双向奔赴”转变。高质量的外语课程思政不只是授课者的激情演讲,更在于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双向奔赴。深化互动式课堂教学,充分运用轮值课堂、主题演讲、情景表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将外语思政课程搬出课堂、搬到户外、搬上舞台,让每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身份转换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数字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优势,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以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开展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将课本内容更加直观立体地向学生展示,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水乳交融,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探索实践式课堂教学,依托志愿服务、外语协会、产教融合等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英语志愿讲解、社会公益辅导、中英标识翻译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群众中提升社会认同感、价值认同感。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基础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