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颖谊 水街,在钱湖边。 水街,在韩岭脚下。 水街,在甬上东南隅。 水街,隐在古村中。 古村,名曰韩岭,位于钱湖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湖,山水相依,风光秀美。 这座保存较好的浙东水乡古村,唐天宝三年(744年)宁波钱湖疏浚后已有居民。北宋王安石治鄞时重建湖界,韩岭村故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宋丞相史浩经韩岭去祖居下水村时,留下《东湖游山》中有“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之句,足见韩岭集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当时的韩岭村人颇能有滋有味地感受集市的商业繁荣,品赏水乡古村的民俗风情,尽览钱湖南岸湖光山色,享受淳朴田园生活。 隐于韩岭古村中的水街,以溪河为轴线,基本保留了原有格局。春生桃花依墙开,夏长栀子倚窗香,秋收菊瓣应歌声,冬藏蜡梅锁云溪,这是韩岭水街独有的情景,透着悠悠的情调。 在水街,人行其中,墙内屋外移步换景,街头巷尾柳暗花明。所以不用担心走迷失了,只要循着近在咫尺的水声,便能回到溪上。有时从一古宅的东大门迈入,由西侧小门穿出,凑巧便是哪户韩岭人家后门的石板小桥或河埠头。偶见亲切的邻里在埠边洗衣、洗菜,隔水问好道安,临空来几句闲话家常。运气足的话,邂逅邻家妙龄少女,杏眼樱唇,身姿婀娜,养眼养心矣。 沿溪而建的宅子,因地制宜,每一座、每一组都有着自己的姿态。翻轩骑楼四合院,青砖黛瓦小轩窗,其间更有巷弄曲折蜿蜒。这些建筑有些门开向溪旁,有些则藏于巷弄,是和现代街路全然不同的江南式委婉,又和老建筑毫无违和地挨在了一起。银号门前新增的铺地花砖,低调雅致,蓝天白云下,它们显得耀眼。 有水的地方必然有桥,这在韩岭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皆是如此。走到鉴湖桥高高拱起的新桥面上,向蜿蜒的水街河道看去,一座座密密排列的石桥,百步以内遥遥相望,紧紧地连着红石板新驳的两岸。 溪水流过,波光辉映石桥底下,桥下倒影依旧,岸上已是焕然出新貌。瞧!盛月桥上,一阵清风掠过,飘来一抹红色。那是一位穿着红色丝绸制汉服的女子,左手拿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一路碎步挪至桥中央,瞬间,又停了下来,原来桥脚下,有一位摄影师正对着她一阵猛拍,这应是复古风写真吧? 依水街,悠闲穿行韩岭村,冷不丁地会带给你意趣。其岭南山脊上,惊现一条古道,当地村人美其名曰岭南古道,长5公里有余。 穿过水街,往南出村,会路过一座石亭,名曰“广济”,以前这里可是过往行人、商客、官差、侠客的“路标”。广济亭,为三开间。亭内设有石凳,供来者小憩进食,亭中,至今还保留着几副楹联,其中一联云:“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颇有意思。 过广济亭,再行走约两里,便到了岭南古道的山脚下。古道主要连接横街镇。旧时,交通主靠走,一双脚走遍天下,道路翻山取直就是捷径。 爬古道,一路上,并不寂寞。闻鸟语,聆溪声,嗅花香。途中遍赏斑驳的古石阶、参天的古树、精美的牌坊、清澈的溪流、小巧的野果,鸟瞰空寂的峡谷及钱湖侧景。登至山顶,见郁郁葱葱的茶园。园旁,建有一座寺院,曰平峨寺,向东南面极目远眺,钱湖全景尽收眼底。 原路下岭,返回水街。水街的西侧或者说里侧,乃韩岭老街。老街上的民宅,原本多为临街商铺,前是对外迎客的铺子,后是生活起居的房间,即前铺后房。可惜,后期随着交通设施的日益改善,韩岭村逢五、逢十的集市慢慢消退,老街上的那些商铺只能歇业的歇业,转租的转租。如今一路看去,仍然开张的店铺以当地土特产店、特色小吃铺为主了。 当年韩岭村集市的繁荣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留散下的是裹有水韵的“记忆”。 尽管这些“记忆”是碎的、凌乱的,但是静下心来,细细搜索,缓缓追寻,还是能寻见一二,渐渐复归为一个整体的。 这不,老式的、在城市里根本见不到的理发铺,在韩岭村尚存。它就是“记忆”时空的一个碎片,一个要紧“零部件”。店铺门用木牌板,五六块,一一扣接、合拢,便成铺子打烊状,而一旦木牌板一一拆开,便显现为一大通间。店铺内,一张陈旧的理发座椅,泛黄的梳妆台,台上立一面大镜子,沪江牌吊扇上落着一层灰,中等身材的理发匠忙活着,用手动“推子”为一个老人在理发…… 水街画在韩岭古村,印在钱湖,意韵颇似《清明上河图》,流淌着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斑驳,时光在这里倒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