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亚玲 逛菜场的时候,看到冬笋也上市了,心里一阵欣喜,这可算山珍呀。它是由毛竹的芽鞭筋(茎的侧芽)发育成的笋芽,笋肉洁白如玉,脆嫩多汁,吃来爽口清甜,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 我俯身看了一下,有些失望。这些冬笋不是本地正宗的。我在山村长大,一眼就能从外形看出,浙江一带的根部较小,笋壳和笋须子较黄;市场上卖的色泽有些暗,根部硕大。冬笋不像春笋,产量很稀少,价格也比较贵。我们家只有大哥在生产队里干过,分山到户时,分到了两块毛竹山,朝南的,黄泥土,面积也很大,是长笋的好山场。每到挖冬笋时节,大哥会打电话给我们,一起回家吃冬笋大餐。 大哥不太爱说话,为人厚道,勤奋,将竹山保养得很好。每年三伏天,背上锄头,带上化肥,会去开毛竹山,让土壤松一松,能吸收到更多的阳光雨露,这样到冬天就可以长出更多的冬笋,以及来年的春笋。 冬笋一般不出土的,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大哥却是个高手。眼睛一看,心中就有数了,土壤表面有裂缝的,或像馒头似的隆起的,就八九不离十了。还有呢,他用脚底踩一踩,也能感觉到有没有。 大嫂是做冬笋菜系列的好手,红烧油焖笋、墨鱼烤冬笋、虾皮炒冬笋丝、咸菜笋丝汤,条件许可,还会配一条黄鱼,总之色香味俱全,简直是冬笋开会,一家子吃得津津有味。 靠山的人,本不会太稀罕冬笋,而在年幼的时候,却是很宝贵的。自家舍不得吃,当作上等菜招待客人的。我家厨房里有一口蓄井水的大缸,用尼龙薄膜把冬笋包起来,就放在水缸边下,那地方比其他的都要阴凉,好比现在放冰箱冷藏一样。 我所说的客人,一般就是我的外公。那时,他已退休了,每月15日会到工厂领退休工资,那厂离我家很近,他都会顺路来看我们,并留下吃午饭。冬天那几个月的15日,妈妈会把外公最爱吃的冬笋炖肉准备好,那时的猪肉要凭肉票才能买到,还烧了一锅笋丝雪里蕻咸菜汤,那个香啊!不过,这只是给外公和奶奶吃的,我们小孩是没份的,就到外面跟邻居的小朋友玩,但外公会给我们五毛零花钱,在当时可以买五十颗奶油糖,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提起奶奶,又想起了她讲的“哭竹生笋”的感人传说:古有孟宗自幼勤奋好学,为人忠孝诚信,为官勤政爱民。一日老母得病,思食竹笋,时值寒冬,甚难寻觅,孟宗走进毛竹山,抱竹长泣,此时土地裂缝长出数茎嫩芽笋,孟宗速取作羹奉母,食毕病愈,被世人传为美谈。 如今,早已吃遍了各种美食,仍然怀念自家的小小冬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