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台湾学者、散文家陈冠学(1934—2011)颇具有传统文人气质,被誉为现代的“陶渊明”。多年前,他辞去教职,回归田园,晴耕雨读,过着清贫乐道的书生农夫生活。乡间,他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山川原野、田园草木、花鸟虫鱼,他是那样的津津乐道并充满爱意。在无拘无束的乡下,他深切感受到草木的无私奉献。在散文集《访草》一书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淳朴的自然情怀,勾勒出一幅美丽多姿的田园风光图。 人类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自然和乡土社会黯然退场。今天的乡土社会,被轰鸣的机器和拔地而起的厂房逐渐包围,乡土越来越不像乡土,城市越来越不像城市。对此,陈冠学的内心深表忧虑。他尽管定居田园,但是他更怀念上世纪50年代的田园。 书中《田园今昔》一文中,开篇就写道:“住在都市里的时候怀念田园,回到田园又怀念昔日的田园。”这样的叙述,想必他对今天的田园是失望的,可又是那般的无奈。在陈冠学的记忆中,从前的田园最令人怀念的,就是那些夹杂在农田之间的大块荒地。荒地里,杂草野树疯狂地生长、鸟鼠蛇兔开心地玩耍、牧童们快活地捉迷藏、村妇乐呵呵地采草药。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荒地,田园才活泼起来、丰富起来。记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不露声色地回忆了那个荒草丛生的废园带给儿时的欢乐。陈冠学早年记忆中的田间之荒地,和百草园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好。而如今在乡间,哪怕是零星的一点荒地,也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即便是田间小路,也铺上了沥青和水泥。当荒野不复存在时,田园就彻底丧失了诗意。 本书书名,源自书中一篇名为《访草》的文章,这直截了当表明陈冠学对草木的偏爱、对绿色的敬意。也许是世俗生活的虚浮让他心生厌恶,他宁愿默默地访问小草并与之交朋友。他写道:“各个角落有各个角落的草。有时我不出门,就在屋角边访草,或者反过来说,草访到我家了。一连下过一二十日的雨之后,那大树底下的屋基或后墙上,就不期然有一片新绿吸引住我的目光,苔藓和小冷花不知几时来家了。”对他而言,人和小草之间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并且心有灵犀。对于居所周边的小草们,他都能一一准确地叫出名字,如知风草、小画眉草、线叶飘忽草等,总共有40余种。这不得不佩服陈冠学和“朋友”是何等熟悉。 而在陈冠学看来,和小草交朋友,如果连朋友的名字都叫不出来,那就太不厚道了。不仅如此,对任何一种小草朋友,他甚至知道别名与外号。比如有一种叫“萧”的小草,也叫香蒿、青蒿、茵陈蒿,台湾农人还称为蚊子香,只因为这种草能熏倒蚊子。有的人也许认为小草的名字并不重要,其实那就错了。如果连小草名字都不清楚,那对草类乃至整个绿色自然界其实是陌生的,而人对于陌生的东西,也许很难说出喜欢二字。一个热爱小草的人,必定是淳朴善良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讲,乡下农人之所以慈悲,就是因为他们每天与草木为伴。反过来看,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多数人,对草木的认知实在粗浅,这如何激发内心的善和对自然的真爱呢? 本书中,陈冠学对于人类和植物的关系进行哲理性的反思。他充分肯定了植物对于地球和人类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批判了人类的薄情寡义。在他看来,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和植物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植物的重要性和水、空气是一样的。他写道:“人类简直可以说是植物人,人类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是由植物打造的。人类能够一分一秒地活着,全是凭着这个星球上有无数植物,对人类来说,地球就是一个植物星球。”地球上大约50万种植物,它们毫无怨言地款待人类、进而奉献和牺牲。比如各种果蔬,根、茎、叶都被人类充分享用,并且谁也不会厌腻其淡甜和清香。然而人类对植物又有什么贡献呢?人类对植物朋友确实亏欠太多,至今还执迷不悟,不停地砍伐树木、围剿植物的生存空间。 植物不仅养活了人类,还给地球带来了美。我们试想一下,假若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的覆盖,地球将是多么的丑陋!他写道:“一个人只要住在田园或者山林中,便是个大富翁,一个美的大富翁,还渴望什么呢?”确实,无边无际的绿色,装扮了自然,美化着地球。一个人走在被绿色装扮的原野,那错落有致的草木和深深浅浅的绿意,实在是令人美不胜收。植物是地球上当之无愧的美神,若细心的人观赏树叶,不难发现这是一片美的湖海。植物的叶子有针形的、线形的、盾形的、箭形的、扇形的,等等,叶子到底有多少种形状,就有多少种美。陈冠学对于植物之美的赞赏不惜笔墨,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很会享受美的人。他写道:“植物是静物,原只有静态美,但玉树临风,摇曳生姿;而风吹草低,广原上的绿波万顷,则又具有了律动美。” 阅读散文集《访草》,激发了我回归乡野的冲动,唤起了我对儿时乡野的怀念。陈冠学笔下的乡野虽然是海峡那边的乡野,但是不论何处的乡野,其情趣和韵味一脉相通。我们乐于享受工业化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而忽略了绿色大自然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大自然界里不仅是植物,还有形形色色的动物,都是我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若我们对它们亏欠太多,最后吞下生态苦果的必定是我们自身。 (《访草》中信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