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 以前,宁波乡间农家有句俗语:“娘子囡落地,苦楝树种起”,意谓女儿一出生,就要早日为打造嫁妆中的木器做好准备,楝树木是打造木器具的好材料,种楝树也算是“未雨绸缪”。因为在当年,木器是最常见的生活用具,诸如收藏衣物的柜子、箱子,洗浴擦身的脸盆、脚盆,挑水的水桶,盛饭的饭桶……在这些日用木器具中,有一件在现代人眼中如同艺术品却已基本绝迹的木容器,这就是提桶。 精致的提桶通体纹丝无缝,肚腹膨大如瓢葫芦,但底部不是通常的圆弧形,而是一圈平平的托底,通常的瓢葫芦都是名副其实的“麦管喉咙筲箕肚”,而提桶无麦管喉咙,膨大的肚腹之上敞着大口。提桶做工考究,敞口配着精致的圆盖子;与提桶混成一体、既可用手拎亦可用于悬挂的提手,自口沿向上圆弧弯拱似的高耸;膨大的桶体中腰与托底都束着锃亮的黄铜皮的紧箍;桶身刷着朱红漆,油光发亮的漆面能映出人影。 提桶在以前的乡间被戏称为“馋佬桶”。作为盛存食物的容器,提桶通常储存着许多吃食,诸如炒毛麸(即炒米粉)、炒薯片、炒倭豆(即炒蚕豆)、炒花生、炒瓜子……为防孩子“偷食”并防止老鼠光顾,提桶常常被悬空吊挂在房梁上。 提桶也是当年乡间的人们走亲访友时的“时髦装备”。那时最耀眼的,当数那些拎着装了时令吃食的提桶回娘家探亲的小媳妇们,提桶内盛装的多是自家的土产:刚收获的新米制作的灰渍团、米馒头、炒毛麸…… 当年,人们要添置新提桶是不难的,常有走乡串村、挑着箍桶担的箍桶师傅来上门承制。然而制作工本不菲,且过程繁杂,无论是添置腹大如篮球或小如食碗的提桶,不计自备的木材,单箍桶和束紧箍就需要付一天半的工钿。其间,主人家还要备下好酒好菜招待师傅的正餐和“点心饭”。为了经久耐用,箍好的桶需在烈日下暴晒数天后刷上桐油,之后再请漆匠师傅来漆上红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