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2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货

  晶晶 

  突如其来地,这“吃货”两字就流行起来了。

  “吃货”,顾名思义就是好吃的人么,咱国人从来只讲“勤劳勇敢”,这“好吃”两字可不是什么好词,一般与“懒做”相连———“好吃懒做”,而且人一“好吃懒做”,大有可能肥胖臃肿,形象自然全毁,所以没哪个姑娘肯与这词儿沾边,尤其在男同胞们面前,多少得避讳点儿。

  记得我20多年前读大学时,常有男同学来寝室找老乡,顺便带点好吃的来,我们并不大理会,等对方一走,我们立马“原形毕露”,围桌而吃,顷刻间一扫而光。记得有一次闹了个大笑话,有个男同学把手套落我们寝室了,他半途折返,我们没防备,打开门,让他看到了一桌狼藉,当时双方都假装镇定地应对,交还手套并礼貌地道别,但一关上门我们全笑翻了,那个男同学估计也被吓得不轻,肯定弄不明白,这些矜持的或者好吃的女孩子,到底哪些才是真实的?

  还有一次印象也很深刻,10多年前去周庄,周庄有一著名的特产,叫“万三蹄”,就是浓油赤酱炖出来的猪蹄。这天中午就有这个菜,一大盆热气腾腾地端上来,煞是诱人。但若是平日里,想必女同胞们会嫌这肉肥腻,但由于那次整桌坐的都是同性,所以大家也就放开了,大口吃肉,顷刻间“万三蹄”只剩几根骨头。这着实让我暗暗吃惊,往常美女们都不显山露水的,原来都挺爱吃红烧肉呢。 

  女孩子忌讳在异性前呈现“吃货”形象,关于这一点,中外都似乎有共识。世界名著《飘》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书中女主角郝思嘉家规很严,尤其是那黑人嬷嬷有一条铁一般的规定:“凡是她们郝家女孩子要去赴宴会,必须先在家里把肚子装得十足,以便在宴会上可以吃不下东西。”而郝思嘉是个率真姑娘,她是打算在宴会上“要吃它个痛快”,嬷嬷可不答应,说“女人家吃东西要像一只小雀儿”、“姑娘家要是拼命只管吃,包会嫁不到男人”。你看,要是不装着端着点儿,就大有落到“剩女”这个份儿上。《围城》里就有一句调侃,“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斗转星移,观念大变。也许是那档《舌尖上的中国》电视节目瞬间点燃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原来美食真的是那么“美”,美到足以让人们卸下任何伪装!于是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宣布自己是个“吃货”,那些美貌女孩子尤其如此。她们很独立,打扮光鲜,活得滋润,自个儿就有很好的“饭碗”,自然想吃就吃,无需顾及他人眼光。至于不吃要减肥,那也不是“为悦己者容”,而是为“己悦”。不独如此,以前男孩子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可能会吹口哨或者上前搭讪,现在似乎也倒过来了,很多女孩子自称“花痴”,经常会对帅哥“流口水”。漂亮女孩子们“好吃”还决不“懒做”,擅长做各种美食,尤其精于烘焙,我看她们网上“晒”出的蛋糕、面包,其造型之独特,足以称雄各大专业店,因为她们更具创新与个性。

  这波热潮也影响到我家闺女,她面临高考,谈到报考志愿,她考虑的范围是,哪里有好吃就去考哪里。至于将来的工作么,就是开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此生足矣”。我们也不指望她有远大理想,但她这么甘愿当个小吃货,如此颠倒版本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听得我们面面相觑。她还大言不惭地说,吃货有什么不好,吃货容易满足,好养活。她还举例说,她的同学不喜欢吃辣,所以凡是麻辣之地的大学,一概不在考虑范围。我们听得哭笑不得,深感代沟之巨大,简直就是隔岸相望。当然诸如此类的话听多了,我也想通了,觉得只要开心就好,怎样的人生都是可以接受的。黄渤的歌唱得好:“我不求变成龙和凤,我只想活在幸福中。”

  美食家蔡澜把俗话“民以食为天”说得更通俗:“人生不过吃吃喝喝”。昨晚看电视,居然有六个频道都在播美食节目。如此集中,看来肯定是观众多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