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东 3月17日,市民俞女士给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打来电话,说小区边上的酒店晚上办了一个户外婚礼,巨大的音响声和来回照射的强光,弄得附近居民无法好好休息。(3月18日《宁波晚报》) 办一个风风光光的婚礼,是许多新人乃至双方家长的共同心愿。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当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需要考虑婚礼如何如何浪漫,更需要思量自己的私事是否入侵了公共空间。从新闻中这个户外婚礼的操办流程来看,公私边界的划分非常模糊。比如晚上是一个人需要休息的时间,而酒店却定在此时举办户外婚礼,此起彼伏的欢愉声无疑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夜晚休息质量,侵犯了他人的安静权。易位处之,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邻居难以对这样一场浪漫的婚礼点赞。 当然,作为婚礼当事人,可能会疑惑。自己结婚,定什么时候,难道还要同别人商量?在婚礼不影响他人休息的情况下,什么时候结婚,当然纯属个人私事。但由此而衍生出的噪声污染以及夜晚操办婚礼可能造成的噪声影响,均已不是私域话题。只要婚礼牵涉了这些公共性的问题,入侵了他人的生活空间,就已经进入了公域范围。换言之,婚礼本身虽然是私事,但噪声却是公共问题,当此二者紧密相连,我们又怎能对这样一场婚礼,轻松地诉诸私事的名义? 厘清这一点,便不难理解:为何邻居不满四处投诉,为何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种情况均有管辖效力。当然,在夜晚安排户外婚礼,作为酒店的一种商业行为,它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交易,其本身并不触犯法律。只是,酒店在这么做的时候,需要就婚礼的选址以及举办时间、时长等作出更细致的计划。更不能忽视的是,举办这个婚礼,时间过长会给居民造成的噪声困扰。只有辅之以这种完善的科学规划,在居民休息权与操办户外婚礼之间寻找最大平衡点,这样的户外婚礼,才能既让当事人满意,也令小区居民叫好。 围绕一场户外婚礼的讨论,看起来只是小事。其实也正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历程时间尚短,对于城市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边界在哪里等问题,尚未能在城市的全体居民中间形成完整的共识。如果我们能从每一件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婚礼,学会一点有关公私边界的常识,无疑将有助于邻里关系的融洽,消弭陌生人效应,增进彼此的城市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