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3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上马石

  上马石

  □陈武耀

  

  参观鄞州高桥镇的一家民间博物馆时,竟在边上意外地见到了一块上马石。细问之下,才知是从北京运过来的,据说重约一千公斤。从侧面看,上马石呈L形石阶状,有两步台阶,每步台阶高约30厘米,有简单的雕饰,因年代久远,图案已漫漶不清。

  上马石在南方似乎很少见,多见于北方,这与北方多马有关。在以马代步的古代,官宦贵族或大户人家的宅门前多置有上马石,而且是两块,另一块相对应的即为下马石。顾名思义,上马石是供主人出行登高踩踏之用,下马石则供主人回来时下马用的,但由于顾及语言禁忌,“下马”被认为不吉利,因而一般不叫下马石,习惯上通称上马石,寓意官运亨通。

  其实,上马石按形状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制简单的方形、长方形石块,另一种为阶梯形石块。其材质有青石、花岗石,也有汉白玉,一般不加雕琢,考究的经过精细雕琢,石面有飞禽走兽、瑞鸟祥云、花草山水等图案,丰富多彩,不一而足。有的还给图案涂上了色彩,和宅门及照壁相映成趣,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上马石的形体大小也与官职大小、富贵程度成正比,随便不得。假如搁在普通百姓的家门口,那是不可能的,既不协调,也不允许的。所以上马石的功能之一,是用来显示主人等级的,具有地位象征意义。在古代,马是代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当主人外出时,仆从也要骑马,前呼后拥跟随左右。如果宅门前没有上马石,可见该户人家出行基本靠走。因此,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上马石更多的是被赋予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地位高的人家上马石多为汉白玉制,其次为青石或花岗石。上马石的另一功能,当然是为了方便上马,具有实用功能。每当主人欲外出时,仆人便牵马备鞍至上马石前,主人就可轻易地脚登马蹬、跨上马背,这对年老或个矮的主人来说简直是帮了大忙。

  据考证,上马石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过那时主要置于驿站,供驿卒换马时上下马之用,以便快速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也绘有上马石,置于大宅门前的一侧,可见上马石作为一种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的民居艺术形式,已被广泛认同。明代时,全国有驿站两千多座,上马石的数量便可想而知,而清代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马上得天下”的清统治者崇尚骑马狩猎的祖习,曾有满族官员无论文武,外出均需骑马的规定,所以旧时北京的王公贵戚府邸、大四合院门前的上马石屡见不鲜。此时,上马石的宅第等级的地位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方便上下马的功能。

  在我国,以“上马石”命名的村子不下二十个,浙江省就有好几个,河南省的信阳市也有个上马石村,据说它的来历还与西汉末年的外戚王莽有关。相传当年王莽曾到过这里,由于他个子矮小,不易上马,就在此地放了一块上马石,于是人们建立村庄后,便以此为村名,一直沿袭至今。不知道浙江省的那几个上马石村,是否也有着类似的传说?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上马石早已失去了它的地位象征和实用功能。除了进博物馆供人观赏,据说在一些地方也成了有些人家的镇宅辟邪之宝;也有摆在茶馆门前的,吸引着过往人群的好奇目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