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户信息泄露不应成谜

  □杨兴东

  

  “电视棒根本用不来,3D眼镜就几元钱的地摊货,200元的充值卡也没法用,都怪我不够警惕,上当了。”这两天,本报新闻热线87777777先后接到几位市民的来电,称他们在家电连锁商场买了家电以后,就接到所谓的“商场”来电,准确报出他们的名字和购买的家电型号,表示商场在“回馈老客户”,赠送很多礼品,结果因为轻信上了当。(4月15日《宁波晚报》)

  

  连电视机买的什么型号,都能脱口而出,这极大地降低了被骗者的心理防御指数。因为,这些太具体的购物信息,一般情况下很难为外人所知。骗人者打着这个幌子上门,自然更容易成功。更何况其送货上门服务,更让人心里放松,试问货到付款,有谁会不放心?当面看看货就把票子数了。只是容易忽略的是,有一些礼品并不是扫一眼就能辨出真假的。比如充值卡,就需要一番流程才知真伪,可是被骗者也爽快地付了钱。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上当受骗,也有居民主观防范意识放松的一面。

  但更需要追问的是,居民的购物信息何以会泄露?居民之所以放松警惕,是因为对方太狡猾了,打着国美、苏宁的旗号,还装得很像。因此,对于此事,除提醒居民提高防范意识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关执法机构介入,沿着现有线索,顺藤摸瓜,找出电话信息泄露的根源。虽然从被骗金额来看,这些诈骗案涉案金额并不大,但是法律的威严不在于违法诈骗金额的大小,只要是敢于触碰法律底线者,都应该付出代价。

  对商家而言,这种打击也同样重要。因为这些不法分子是打着国美、苏宁旗号才得以诈骗成功,这种恶劣行径不但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诈骗了钱财,也影响了商家的形象。不论如何,居民的购买信息,只有商家与买家知道,现在第三方为何知道得如此精准,始终是被骗者心中难以抹去的疑惑。从逻辑上推论,这种电话信息泄露,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从这两家公司的某些内部人员手中获取。因为按照这两家公司的相关管理制度,客户信息“一定是严格保密的”,如果没有相关人员的故意泄露,这些信息很难成为诈骗者的利器。基于此,需要及早公布真相,为消费者驱散心中的阴霾,从而净化市场环境,维护这两家商家的信誉。

  电话信息泄露何以成谜,这既是消费者的疑惑,也是商家的困惑,它需要尽早给出有力的解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