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赤斌 宁波人把蚕豆叫做倭豆,其他地方有叫胡豆、南豆、竖豆、佛豆的。据说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至北非,相传是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中原,故称为胡豆。宋代人编的《广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宁波话保持着古汉语的读音和传统,也可能说这种豆很顺滑圆润。 倭豆貌似只有宁波人这么叫,有一种说法是跟倭寇有关,是农历四月蚕豆成熟的季节刚好是明朝倭寇常来侵犯的时间。后来听老人说,当年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时候为争取战机,士兵只能饿着肚子行军打仗,这样就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戚继光让人煮了好多蚕豆,然后用线穿起来挂在士兵的脖子上,肚子饿了就扯下来吃,很方便,对战胜倭寇出了力。所以老百姓慢慢地就把蚕豆叫做倭豆了。 立夏时宁波人要吃倭豆糯米饭,加点盐。那时倭豆刚上市,剥壳后青翠如玉,和糯米同煮,清香软糯,异常鲜美。嫩倭豆有人生吃,那是小时候,有小伙伴嘴馋了摘下还没成熟的倭豆,说是有甜味。我尝过一次,生腥味太重。因其滑润,记得在倭豆的头部插上两个红色的野莓,尾部插上墙上长的一种草,非常像金鱼,小时候常常这样玩。 嫩倭豆可以带皮一起吃,和雪里蕻咸菜炒,味甚佳。或者小火慢煮,放雪菜汁或酱油,味道也不错。现在的饭店里有个菜———倭豆煲,是在油里煮熟的,味道是不错,但太油太面了。老一点的倭豆要剥壳,还是炒雪菜,加点肉丝,很清口。用倭豆肉做的羹很多,雪菜倭豆蒲羹,肉丝可放可不放。鳝丝羹中也可以放倭豆,鸡杂羹里也是。小时候常拿来做汤,在饭镬里和土豆一起熯熟后,放一起,再加入笋脯咸菜冲汤。或者和咸笋干一起煮汤,味道都不错。 新鲜倭豆晒干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吃法也很多。老倭豆在水里泡几天后就变软了,吃法可以和新鲜倭豆一样,只是味道差了些。主要是做零食,其中茴香豆是最有名的,做法是:老倭豆在水中浸泡后,入锅后加适量的水,用急火约煮15分钟。见豆皮周缘皱缩,中间凹陷,就马上加入茴香、桂皮、食盐,再用文火慢煮,使味道从表皮渗透至豆肉中。待水分基本煮干后,离火揭盖冷却即成。茴香豆香味浓厚,表皮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绍兴的茴香豆经过鲁迅先生《孔乙己》的广告,名气很大,但我觉得有点硬、容易嚼得腮帮子疼,不如宁波的茴香豆好吃。 还有“兰花倭豆”,和油炸花生米一样是下酒的好菜。入水稍微泡后,在顶部剁一刀后,再油炸,豆瓣外翻裂开,很像兰花而得名。兰花倭豆酥脆而香浓,可以带壳一起吃,是越吃越想吃,非常过瘾。还有干倭豆肉油炸后,一般就分离成两半了,也很脆,嚼之有声。 以前过年时总是要炒些老倭豆。干倭豆炒熟就很硬,牙口不好的人吃不了这玩意,嚼的时候声音也大,常让人怀疑是否要蹦掉牙齿。还有种有裂口比较酥软的,是水泡后再炒的,有咸甜两味。父亲一直很喜欢吃炒倭豆,现在60多岁还是如此,晚上边看电视边吃。倭豆都是父亲自己种的,不会占用特别好的地块,在沟边墙角种上一些,就能长得很好。 惊蛰后,倭豆就开花了,小时候总觉得那黑红相间的花朵很像人的眼睛。而宁波老话是这样说的:“油菜开花遍地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芘花(紫云英)开花满天星,倭豆开花黑良心。”春分后正是倭豆花开的最盛的时候,引得大批蜜蜂来采蜜。等过了清明和谷雨,到了立夏就可以吃到新鲜的倭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