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摄影 张柯 |
邵永祥 因为是山里人出身,所以山上的大多数行当我都做过。譬如:砍柴、开荒、种树、采茶、背毛竹、摘野果、嫁接杨梅树、拔(拗)野山笋,等等。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山上的各种野竹笋进入了快速生长期。这时,上山拔笋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十岁出头的我,也和哥哥一起加入到了这支队伍当中。 上山前,一般要准备好三样东西:一块布;一根棒;一团饭。布是用于包裹笋的,裹着笋的布包称为“笋包”,下山时,笋包愈大说明收获愈丰。棒的用场可多了:探路、赶蛇、做拄杖、当抬杠,如果想要拔取长在荆棘丛中的竹笋,还可以当作“撑开器”和“砍刀”等,堪称是“万能棍”。至于饭嘛,不言而喻,是中餐。上山拔笋的人,哪个不想多一些收获?所以,人们通常都是大清早出门上山,到下午晚些时候才肯下来。因此,中午必须在山上用餐。 拔野山笋大有学问。首先,你得熟悉山上的情况,要知道山上哪些地方竹子多,还要知道都长了哪些竹子,因为不同种类的竹子“出笋”的时间有早有迟。我们这一带野山笋的主要品种有水笋、苦笋、乌笋、剑竹笋、小麦笋、龙须笋等。像剑竹笋、乌笋等出土比较早,清明前后就可以开拔。而龙须笋和一种叫“曼卷笋”的则要到立夏以后才能拔,且一直可以拔到芒种前后。其次,你要懂得哪些地方经常有人光顾,哪些地方少有人去。如果别人赶在你的前面刚拔过笋,那么步人后尘的结果必定是无功而返。再者,拔笋也大有讲究:不能拔得太老或太嫩。拔得太老了,回家后还得切掉一大截,既耗体力又费时间;拔得太嫩了,就意味着你把大好的部分留在了剩下的笋根上,更加可惜! 经过大半天的“山上游击战”,该考虑“收兵”了。这时就需要将所拔的笋略作整理并进行打包。如果拔下的野山笋不是很多,可以直接将其放在随身带的布上,然后对角拉起分别打上两个结(一紧一松),一只单肩背的“笋包”即成了。有时因笋拔得过多,无法用布包起来,怎么办?不要紧,山里人自有办法:干脆把穿在外面的长裤脱下,将笋结结实实地塞入两只裤脚管内,上下各用藤条绑住,这样,一只人字形的开叉式“笋包”便制成了。 当拔笋的队伍下山时,村子里的人会不约而同地跑到村口观看,还会评说每个人的笋包大小。每当这时,笋包大的人就会昂首阔步,流露出得意的神情。 背到家里的野山笋,需进行一番挑选和分类,一般将“卖相”不好的留下供自家享用,如烤咸齑笋、油焖笋等,大部分则扎成一小捆一小捆的到街上去卖,以此来补贴家用。有时实在没有工夫去卖或一时卖不出去,那就利用晚上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剥笋壳,然后将笋洗净烤熟腌制咸笋或晒笋干。所以,一个“笋时”下来,屋前的空场地上往往会有大堆大堆的笋壳。这些新鲜笋壳自有用处:把其厚厚地铺壅在芋艿、茄子等地里,一来可以阻止杂草往上生长,再则是笋壳腐烂后本身就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当然,也可以将笋壳晒干后当柴烧……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偶尔仍能遇见有人空着手说是去拔野山笋,但其出发点大概与我们那时不尽相同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