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奉化的南渡和北渡

  南渡广济桥
  北渡渡口

  □陈黎明  

  

  奉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发源于四明、天台山脉的剡溪、县溪、东江三条河流从崇山峻岭中奔泻而出,在广袤的平原构成纵横交叉的河网。河流给人们农事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出行不便,于是摆渡成为首选途径。有摆渡即有渡口,因此,奉化自古多渡口,如尚田的广渡,江口的南渡、徐家渡、下王渡、北渡等。其中南渡和北渡最为有名。

  南渡位于原南浦乡,旧时也称南津。唐时,有人撑小船、竹排为乡人摆渡过河,逐渐形成渡口。渡口所在地,称南渡。后因行旅往来如梭,舟渡不敷所需,北宋建隆二年(961),僧人师悟在渡口旁建起土桥。土桥圮后,乡人又易之木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里人汪汲首建石桥,桥上建廊屋,为广济桥之始。后虽几度重修,但现在的石桥墩还是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建造的。

  南渡因水路交通便利,加之临近鄞地,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唐时,官府已设南渡铺,为驿道所经之处。南渡口虽然很早因架桥而无船摆渡,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桥北东岸还留有埠头,有夜航船往来于奉化与宁波间。

  南渡因渡置村,也因渡成市。清末民国时期,南渡一带商贸发达,形成集市,渡口边南货店、布庄店、木器店等店铺林立。每逢三、七、十市日,附近乡民、贩夫蜂拥赶来。广济桥下船只往来如梭,山货、海鲜等由渡口上岸。

  北渡位于与鄞州相隔的奉化江边,因位于奉化最北端,故称北渡。后村亦以渡得名。居民胡姓,旧时村边有停泊船只的道头,故别称道头胡。也许是地理位置关系,也许是过去科技落后,北渡一直没有造桥,最早靠私船摆渡。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汪汲造巨舟济渡,且负责篙师工资。直到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才由官府造船摆渡。北渡同样是一处交通要道,宋时即设有驿站,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北渡铺距南渡铺二十五里。”

  北渡铺与南渡铺是连接浙东南北水陆通道的重要枢纽,官差商旅,络绎不绝,可由此上宁、绍,下台、温。

  那些摆渡来往的文人骚客,将南渡与北渡留在他们的诗文里。晚唐诗人许浑作有《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诗一首:“南北信多歧,生涯半别离。地穷山尽处,江泛水空时。露晓蒹葭重,霜晴橘柚垂。无劳促回楫,千里有心期。”人生别离,千里心期,这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主题。或许正因为如此,许浑的诗篇才能流传千年。至清代,诗人倪象占在竹枝词《鄮南杂句》又重提许浑的诗篇:“客路迢迢黯客魂,夕阳里外几烟村;江空路重蒹葭晓,北渡留题尚许浑。”当年,戴表元称之为“渡江以来诗祖”的拱州(今河南胜县地)人张良臣,随父避乱南来,初过南渡,为渡口风光所迷,即赋诗《南渡晓行》一首:“七点五点星斗落,一声二声钟声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诗人笔下的南渡,静谧得如同梦境一般,这对生逢动荡年代的张良臣来说十分难得。也许正是这种宁静的乡村美景让他着迷,最终他隐居大雷山,那里是他可以安心栖身的地方。

  其他的诗人也多写到南渡与北渡,如人称石窗先生的华仁卿作有《夜宿南渡》诗,里面有“晴帆南渡港,晚饭野人家”、“风至鸣溪筱,潮回吐岸沙”的诗句;张时彻也有《南渡》一诗:“路出青山峡,云移碧水槎。新蒲没洲渚,斜日到村家。林暝乌翻树,潮来月满沙。緣知邱壑内,偏自有烟霞。”晚唐诗人陆龟蒙作有《北渡》:“江客柴门枕浪花,鸣机寒橹任呕哑。轻舟过去真堪画,惊起鸬鹚一阵斜。”诗人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渡口是他们心中深刻的一道风景。

  说到奉化北渡,不得不说鄞州的北渡。隔江相对的两地,共享同一个地名,足见两地的缘分。关于北渡,有一个传说。这个传说要从鄞州北渡村的一座还金桥说起。相传清朝年间,有个奉化人去宁波府缴库银,从奉化江南岸摆渡过江后,在渡口边打起了瞌睡。醒来后匆匆赶路,忘了带上装有库银的袋子。鄞州北渡村的一位老人捡到库银后,及时归还了他。为表示谢意,那位奉化人出资在北渡村建造了一座桥,取名“还金”,以赞颂老人拾金不昧的品德。故事讲述的是奉化人与鄞州人的情谊。现在的还金桥是鄞州的“钟表大王”孙梅堂于民国年间出资修造的,桥边筑有还金亭。

  一条奉化江隔绝了两地,一个渡口却又将两地人联系起来。奉化和鄞州,两地乡人世世代代通过这个渡口结亲联姻,走亲访友,买卖货物。渡船吱呀的摇橹声历久不绝,乡人的身影时时摇曳在泛着涟漪的江面上。

  如今,北渡口附近已经建起大架桥,省道、县道四通八达,古渡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风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