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中国/时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品德加分”浙江3年无一人

  据新华社电 高考“品德加分新政”近日再次引发社会热议。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在高考的加分项目中一直存在,并不是2014年新增加的项目。而且各地门槛不一。浙江受益学生数三年来均为零,四川2012年受益学生则为6人。

  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介绍,根据教育部精神,2011年起,浙江的高考加分项目即已大幅“瘦身”。按照规定,高中时,见义勇为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需受到省级及以上的党委、政府表彰的,方可加分10分。同时,高考加分名单须经学校、市县、省相关机构的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后才能获得相应加分。

  “从2011年至今,浙江没有考生因为这一项获得高考加分。”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考的奖励类加分,在鼓励的同时必须保证公平,门槛要高、加分要少,才有公信力。

  评 论

  “品德加分”公平为先

  近日,十多个省份高考加分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就成了众人质疑的靶子。这提醒有关方面,高考加分影响广泛而深远,需要慎之又慎。

  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具有导向性,为“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加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尤其是在学校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情况下,对见义勇为等考生加分录取,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正气。

  但是,当考生品德与考试分数挂钩时,就难免让人质疑一些善行义举的功利色彩。况且,品德的高下并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和科学合理的界定,高考加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是极大的挑战。以往触目惊心的高考“加分乱象”“加分腐败”表明,权力“寻租”无处不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没有人会否认道德的力量和价值,但衡量道德的尺子必须具有公信力。一些省份的加分政策调整通知强调,在思想品德方面有重大突出事迹或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获得认可后,即可按级别给予不同加分。这样模糊的界定,难免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

  与“思想品德”相比,为“见义勇为”加分也值得商榷。虽然加分的初衷是对见义勇为的认可,但人们担心它会把学生导向“见分勇为”。况且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简单化地鼓励见义勇为并非良策。

  高考被视为目前最公平的一项竞争制度,任何涉及公平性的政策调整都应当慎之又慎。通过高考加分来鼓励善行义举,关键是要能经得起社会监督。明晰评价标准和权力界限,才能保证高考公平公正,成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

  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