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昌 草饭包是宁波平原农民用种植的“咸草”晒干、压扁后编织而成的,呈“U”形,扁扁的。以前农户人家都少不了它,少则一二只,多则四五只。记得当时供销社属下的生活商店里卖八分钱一只。买来的新饭包必须在热水中浸泡20来分钟,使其软滑,再洗去表面的灰尘和里面的杂质,然后把水分甩干,方可使用。 往饭包里装饭是蛮有讲究的。先把米饭从铁锅里盛出来,放到饭包里,接着把锅铲伸入,把饭拨开一个小窝儿,放上萝卜干、臭冬瓜、咸菜和咸鲞之类的“压饭榔头”,偶尔放些干菜肉或是一只荷包蛋,在当时那算是上等菜了。紧接着,用双手按住饭包两边的外侧,边旋转边轻轻挤压,使里面的饭和菜紧紧粘贴在一起,像个大粽子,不使热量向外散发。然后,把一双竹筷夹在饭包上口,慢慢地往下卷(也有把筷子直插在饭中央的),再按住。最后用预先准备着的细绳或带子把饭包扎紧。如果是冬天,外面再包一件破棉袄保暖。农民出门干农活,最喜欢吃饭包饭,因为饭包里不仅有饭菜之香,而且有一种“野餐”的乐趣。 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们,上山落畈路途远,来回十几里。为省时高效,午饭通常在山间或田野里吃,填肚充饥就靠那个饭包饭。夏天天气热,有人早上出工时就随身带着,劳作时,为防蚂蚁等小虫吃,就挂在竹、树上,到吃饭时间拿下来吃。 在生产队集体劳作时,为方便并提高工作效率,队长专门派几个人为大伙儿送饭至田头或山间。送饭者把每户的饭包收集后放在箩筐里,挑到指定地点,集中定时用餐。吃饭包饭也有讲究,先解开捆绑着的细绳,再把饭包的上口往下翻卷,边吃边卷下去,到最后剩下的散饭粒不容易用筷子夹住,也不能像吃碗饭那样直接扒吃,就得像装饭包时那样,用双手按几下,使里面的剩饭成块结团,然后再用筷子夹起来吃,这样方可把饭吃干净。 用草饭包装饭,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温、轻便、不容易摔坏倒翻,非常适宜于野外用餐。带饭者上山走崎岖小道,肩挑沉重的饭筐,一不小心跌一跤,饭包滚出老远,但没关系,捡回来照吃,要是换了碗碟等器皿,那就麻烦喽。 农村妇女历来讲究节约,新买的饭包必须用干净的布条缀口锁边,以求耐用。一旦有个破洞也舍不得弃去,缝缝补补将就着使用,用完后洗净、晾干收藏好,一只饭包至少要用上两三年。 这样的草编饭包,与农民为伴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