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忠烈慈城

  慈城老街
  慈城孔庙

  徐建成/文 梁溪/摄

  慈江悠悠,慈湖关情。常以为母慈子孝的慈城,爱出于心,恩被于物,是一座慈孝之城,温柔之乡。然而,曾经战火洗礼、忠魂映照的大宝山古战场告诉人们,这里是用血肉筑成的家园。先辈们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悲壮刚烈的斗争精神,使慈城更具魅力,更添光彩。

  慈城的忠烈要从慈溪县令林叔豹开始说起。林叔豹,字少伊,人称横塘先生,是温州“元丰太学九先生”之一、永嘉学派代表人物许景衡(1072—1128)的主要弟子。一生奉公廉洁,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忧国忧民。靖康之难,宋朝大将张俊在鄞县高桥打了一个小胜仗。之后,据《四明谈助》记载,鄞县人蒋安义“降金,尽籍明之大户以献,遂致屠城”。此时,任慈溪县令的林叔豹带领乡兵入郡城抗金,诛杀蒋安义,一雪屠城之耻辱。 

  再说明代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慈城人民的积极配合下,练成一支遵守纪律、精晓战法、战斗力强的劲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倭保家斗争。

  人人皆知杨门女将,殊不知在慈城有“沈门女将”。《明史·列女传》共记载了大约300位女性,其中慈溪籍女性就有16人,约占5%。人们把慈城称为“进士之城”,但要从上面这个数字看,慈城似乎也可以被称为“烈女之城”。嘉靖中,倭寇入犯慈城,和男性一样反抗侵略暴行的慈城“沈门女将”沈氏六节妇:沈祚的妻子章氏、沈希鲁的妻子周氏、沈信魁的妻子冯氏、沈惟瑞的妻子柴氏、沈弘量的妻子孟氏、沈琳的妻子孙氏,率族众2000人,屡歼其魁,夺还掳掠,使倭寇深仇于“沈门女将”。后来,此六女将皆血染战场,族中共有36位妇人捐躯。 

  曾任慈溪知县的钱泮也是一位抗倭英雄。钱泮,字鸣声,江苏常熟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任职慈溪期间,遇到灾荒,开仓赈饥,救扶百姓。时倭寇屡犯,百姓深受其苦。钱泮遂组织青壮年,操练武艺,抗击倭寇。后来,嘉靖三十四年(1555),回乡丁忧守孝的钱泮,参照江浙沿海各地抗倭的做法,召集族人和里中青壮年,筹办兵械,操练武艺,在常熟、张家港血拼倭寇。钱泮身中数枪,壮烈牺牲。苏中大家文徵明为其撰写墓志铭。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道周的弟子、福建漳浦人陈瑸(1588—1643)到慈溪任知县。海盗首领刘香佬骚扰慈溪,劫掠商船。陈瑸上任后,一面加强海防,一面发动群众修筑河渠,兴利除弊,使慈溪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其后,明王朝进入衰亡时期,陈瑸官职累升至提调七省军务。崇祯十六年(1643),陈瑸督兵往澧州,被张献忠围于鳌山铺。张献忠欲降之,陈瑸不屈,断手割肝而死,年终56岁。清初,人们把他与黄道周、卢若腾并称为“三忠臣”。

  明末还有一位慈溪知县叫王玉藻。浙东被清军占领后,王玉藻追随明鲁王部队不及,投池自尽,由于水浅,没有死成,于是戴黄冠隐迹奉化剡溪。钱粮没有了,采野果为食。妻子李氏,深明大义,一起入剡溪后,命两个儿子拾柴火,操守不因穷困而改变。王玉藻每日临溪作诗,总是壮怀激烈。后来,王玉藻回到慈湖隐居,坚决不剃发易服。后作绝命诗去世,遗命不冠而殓,以示愧对祖先。 

  说到保持气节,不得不提慈城冯氏家族和迁移保护至慈城的“三忠坟”,明末慈城冠冕世家冯家有三凤:冯元飏、冯元飚、冯元飂,人称冯氏三兄弟。大哥冯元飏,号眉仙,官天津巡抚。在抗清斗争中,他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二哥冯元飚,号邺仙,官兵部尚书。数次上疏辅臣误国,而谏言又未能被皇帝采纳,反得罪于人,以至寻乞归甲。而归甲后,冯元飚并不因此身不在朝而闭嘴,仍旧一次又一次复疏,直谏近十年。正是他的勇于直谏、刚阿不屈的精神,才深受崇祯帝的器重,以至于不呼其名而称他为“冯先生”。崇祯癸未(1643),当北方有的地区被清军占据以后,元飏、元飚兄弟俩相继郁闷而卒。“三相公”冯元飂,号留仙,告慰两兄之灵之后,献出全部家产作抗清义军的军饷,参与浙东抗清斗争。时任浙东抗清义军领袖的黄宗羲曾评价冯元飂说:“我友天下,未有真诚若留仙者也。” 

  冯氏历代都有英杰,最悲壮的应数冯京第。冯京第,字跻仲,号簟溪。与同乡人王翊结寨于四明山,率领浙东抗清义军战斗,明鲁王曾授他为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九月,清军兵分两路夹击冯京第的义军。此时,冯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因部将出卖被清军捕获,冯拒绝投降,慷慨就义。他死后,他的挚友们把他与王翊和董志宁合葬,世称“三忠坟”。 

  位于慈城西门外的大宝山,并不高峻,亦无风景可言,却是护卫古城的天然屏障,这里因在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成为重要战场而照耀史乘。著名贵州将领朱贵也成为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而牺牲于此的民族英雄。清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四(公元1842年3月5日),攻陷定海、镇海、宁波的英军2000余人,持洋枪洋炮,气势凶猛,直扑大宝山。朱贵将军率领陕甘勇士800余人和他随军服役的3个儿子,驻守大宝山。由于敌众我寡、腹背受敌,加之武器装备低劣,将军与勇士们以身殉国。但英军代价也极为惨重。大宝山战役是英军入侵以来从未有过的硬仗。英军锐气大减,自此不敢深入内地,不久便退出宁波。战后,慈溪知县赴战场,查勘阵亡将士共215人。翌日,慈城百姓挥泪埋葬阵亡将士忠骨于大宝山麓。群众俗称“百丈坟”,如今称之为“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1843年秋,慈城百姓联合捐资为朱贵将军立祠。该祠现保存完好,祠内现有“慈郭庙碑”、“慈溪大宝山武显将军庙之碑”及“重修朱将军庙碑记”清代碑刻,今已辟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竟存如此巧合,堪慰朱贵将士英灵于地下的是,大宝山之战20年后,即1862年9月21日,英勇的农民起义太平军与从上海赶来围剿的洋枪队在此发生激战,洋枪队长华尔被太平军所击毙。于是,古战场又多了一块立碑石,上刻“华尔击毙处”。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慈溪地处海防前线,慈溪县长章驹成为浙江省第一位为抗日捐躯的县长。章驹(1904—1941),字之鸿,金华兰溪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调任慈溪县长。章县长志在报国,见危受命,努力县政建设。曾组织战时工作队、抗日后援会,不久扩大为县抗日自卫委员会。1941年初夏,日本侵略军侵占慈溪,章驹率县政府工作人员撤退到山区,又组织游击队兼任司令。同年12月31日,驻地为日本侵略军包围,他率部奋力抗击,身中多弹而殉国。 

  慈城是一座儒城。慈孝文化底蕴深厚之处在于“移孝为忠”。慈城人从处理家庭关系的孝悌之道推出忠于国家、民族之道,做到“家”“国”合一,孝与忠互通。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朱贵祠所题的“忠规孝矩”四字,正是慈城文化品质的光彩写照。忠烈文化可以说是慈城最为令人震撼和值得感动、缅怀的文化。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周信芳先生一生所演的剧目,较好地体现了他个人对忠义、忠孝的理解,在他身上足以见得慈城人这一可贵的文化基因和热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