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2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南大街

  □方名列/文 龚国荣/摄

  

  镇海南大街,简称南街,自明清以来,一直是镇海城区的一条主要商业街。原从甬江边的大道头至南薰门口,旧时南薰门外有外濠河,过吊桥入南薰门,1929年拆南薰门,建南薰桥,拓宽路面。

  南街,过去两旁店铺林立,有银楼、布店、南货店、鱼行、饭馆等,虽然店面不大,装潢简单,但也是撑起城区商业的大半边天。另有几家历史名店,据《镇海县志》记载:馀三绸布店,创于清光绪年间,经营特点为赊销方法,送货上门。大章布店,1926年开业,现款交易,销价低于同行。镇生泰百货店,1912年开业,原以零售为主,后专营百货、食糖、煤油批发业务。日茂蜡烛店,光绪四年(1878)开业,前店后场。上述店铺除后者从业人员7名外,其余均为10名,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规模。

  南街,因靠近大道头(道头是宁波话,即为码头),在1937年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时及七七事变,南京、上海、杭州相继沦陷,上海与内地交通受阻,镇海一度成为重要的中转港口,镇海口外常泊有大小货轮,通过驳船进口大量军用物资、工业原料、药品与日用生活品,出口猪鬃、桐油、茶叶、棉花等,再由代理商行转销内地。南街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一片繁忙。1941年4月,宁波、镇海相继沦陷,中转业务被迫停止。大章布店被日寇炸弹炸毁,馀三绸布店、镇生泰百货店等店铺由于战争生意萧条,纷纷关闭。南街行人稀少,渐渐沉寂。

  抗战胜利后,南街曾一度出现生机,然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增加,各商家不堪重负。解放前夜,国民党军队逃离镇海,在南街店铺疯狂抢劫财物,如有不从,轻者遭枪托击打,重者则吃枪子,还强拉壮丁,南街哀鸿一片。

  1948年,南街由石板路改建为三合土路面。1949年5月,镇海解放,但国民党军队还盘踞在舟山,派飞机不断来骚扰,爆炸声四起,百姓到乡下或招宝山避难,南街的店铺白天打烊,停止营业,死气沉沉,至傍晚才有店铺卸去排门,做起买卖,南街才算有一丝生气。

  1956年,南街改建为水泥路面,长268米,宽5米。“文革”期间,南街更名为解放南路,商业格局大为调整,沿街两旁有第一百货商店、第一棉布商店、县招待所、港口旅社、五金交电商店等,“文革”后,恢复原名。

  南街往北延伸,从南薰桥至中山路段称为朝宗坊,相传为宋高宗赵构因避金兵之乱出逃温州,建炎四年(1130)回朝时,曾在此驻跸,朝见群臣,故名。从中山路口至鼓楼称半街,因东侧有店铺数家,而西侧没有,故称半街。1982年三条街合并称为南街。

  南街上有两座桥,一座叫南薰桥,桥名源自《吕氏春秋》云:东南曰薰风。唐太宗有诗云:薰风自南来。均作和煦兴发之意。桥始建于1929年,1974年重修。南薰桥为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桥旁有码头,拖船拖着十几艘驳船,似一条长龙,把城外的货物运进来,再把城内的货物运出去。另一座是位于鼓楼南面的濠桥,濠桥又叫承德桥,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民国初重建为混凝土桥,桥额书“承德桥”三字。1967年改建,1998年拆旧建新。

  1984年,因城区建设之需,填外濠河,拆南薰桥,至此,南街南起大道头,北迄鼓楼,长700米,宽8至10米,水泥路面。新华书店、照相馆、人民剧院、百花剧场、第一副食品商店、大众食堂、南街菜场、大生堂药店等,分别加入南街,使南街的商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改革开放后,城区建设加快,拆除南街两旁的旧商铺,拓宽路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变化翻天覆地。今日的南大街,平坦的水泥路面,最宽处达22.5米,商铺鳞次栉比,街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百姓或购物,或散步,一条商业老街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