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人文·地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0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海塘上五座亭

  镇海后海塘古城墙。 记者 龚国荣 摄

  □方名列

  

  镇海后海塘始建于唐乾宁四年(897),东起巾子山,西至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塘面宽3米余,高9.9米至10.6米。后海塘上有五座亭子,从东至西,依次为巾子亭(沧桑亭)、安澜亭、定海县建城碑亭、鸿福亭、嘉燮亭。

  巾子亭,位于巾子山顶。巾子山,海拔24.5米,因“山形卓立,形如巾幘”,故名。唐宋修筑城塘,皆以巾子山麓为起点,藉山之基以固城塘。山上原有八面楼,为邑之官宦吟诗饮宴之所。此地也曾是张世杰磔卞彪之处。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迫近临安(今杭州),宋将张世杰移军驻定海(今镇海)城守卫,元将石国英遣降将都统卞彪前来劝降,张世杰初以为卞彪扶助自己,于是摆宴山楼,盛情款待。席间,卞彪陈说劝降言词,张大怒,割断其舌,施以磔刑。其大义凛然,令人敬畏。

  张世杰,南宋抗元将领,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从元将张柔,后奔宋,因战功升都统制。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张率部入卫临安,收复浙西诸城,旋在焦山(今镇江)江中大战,失利。德祐二年正月,张驻定海(今镇海),四月率军入福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赵罡为帝,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部队,坚决抵抗。兵败后,仍率水军在广东沿海坚持。景炎三年(1278),赵罡死,又立赵昺为帝,任少傅、枢密副使,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与元将张弘范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舟覆溺亡。

  1987年,在山顶八面楼原址新建仿明石亭,单檐四方攒尖顶,名曰“巾子亭”。亭额镌有“南望崖山”四字,石柱刻有“碧峰独秀钟英烈,鸿藻重刊表赤枕”对联。亭中植“宋太傅越国公张世杰纪念碑”一方,杭州书法家王京盙所题,背面镌刻清代甬上文豪全望祖撰《张太傅祠堂碑记》全文,由县人周祥德书,内有“桓桓太傅来自临安兮,手磔降人投之蛟关兮”等句,简介张世杰磔卞彪经过。

  2009年,废巾子亭而重建八面亭,名为“沧桑亭”,亭高9.5米,底直径6.2米,双檐歇山顶,“宋太傅越国公张世杰纪念碑”仍植于亭中。

  沧桑亭,意谓镇海后海塘的巨大变化。原城塘外潮涨汐落,鱼潜鸥憩的大海、海涂,今围塘成陆地。倚着亭栏远眺,令人萌生往昔沧海、今日桑田之咏叹。

  从沧桑亭下来,往西,有“安澜亭”。此亭其实不是建在后海塘上,而是建在塘下,背紧贴着塘壁,面向大海。

  安澜亭,俗称“倭扑凉亭”,何意?谅已无考。此亭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钢筋水泥结构,中有一石桌,环有长条石凳。安澜亭命名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掬示镇海父老乡亲素愿,安澜息浪。二是褒奖当时为重修后海塘做出贡献的浙江海关税务司主管安德生(英国人)和宁绍道尹黄澜生,后人从两人姓名中各选取一字,以示纪念。

  安澜亭外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涨潮时,海水有时会漫入亭中。潮水退尽,露出大批海涂,靠海吃海,赶海人会来此亭候潮,遮风挡雨。大伙三五成群,坐在石凳上,聊天吸烟,待潮水渐渐退去,才拎着篮、桶,下海涂拾泥螺、抲青蟹、捡海瓜子等,收获海产品,养家糊口。

  再往西,到“定海县建城碑亭”。此亭高3.85米,周长10.6米,亭柱、顶盖、梁架、飞檐均为条石凿榫嵌镶而成。亭正中植石碑一方,高2.9米,宽1.4米,碑上左右两仙鹤飞舞,三十四条小龙盘碑四围。碑亭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碑文记述增筑新城之过程,为现存较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之一。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增筑定海城碑记》,为明万历元年(1573)兵部尚书张时彻所撰,文中记述,原议“增筑城外城”,后采纳“长老黎庶”的意见,即城背靠石塘而筑,“随旧城地势宽窄而舒缩”。新城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半建成,筑城经费“取诸鱼税”,劳力“取诸在城编户”。

  原碑亭因年代久远,石质风化剥蚀严重,分别于1990年、2013年落架重修。此亭全石结构,四方亭,单檐歇山顶,正脊镂空雕刻,两端鸱吻,石雕筒瓦拱斗,坚实古朴。

  继续往西,便到“鸿福亭”。此亭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钢筋混凝土结构,四柱三间盔盖顶,红石板铺地,后有长石凳。亭内西面墙上嵌有一碑,曰“重修镇海后海塘记”,落款为民国十四年乙丑三月,慈溪冯开撰。

  冯开(1873—1931),原名鸿樨,慈溪县人,光绪二十三年以拔贡选丽水县学训导,晚岁讲学于沪上,与吴昌硕、况周颐、朱孝臧交尤笃,文词皆为众所赞。

  重修后海塘时,其中有盛鸿涛、甘福履出资最多,功绩尤著,为表示对他俩的敬意,分别取两人名字中的一字为亭名,即“鸿福亭”。

  鸿福亭,过去用于路人歇脚外,主要还是为下海涂捕鱼捉蟹的人候潮之用。此亭虽经90年的飓风暴雨摧残,至今仍结构完好,依然默默地屹立在后海塘上。

  嘉燮亭,位于俞范后海塘最末端,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钢筋混凝土结构,三楹,盔盖顶。亭正中植一碑,曰“续修镇海后海塘记”,两边有长条石凳,前三面置镂空护栏,亭额“嘉燮亭”三字,不知何年被凿,残存字的轮廓,倒还能清晰辨认。

  后海塘自建成以来,历经狂风巨浪,塘数次坍塌。民国二十二年9月本可以修竣,可当时风潮尤烈,石随浪出,塘与路都被损坏。此时已无巨款可筹拨,开工之始,仅县政府拨浙江水灾急赈会银币一千元,本县水警局及零星捐户千余元,因亟向沪甬捐募。上海及宁波募款者俞佐庭、俞佐宸、陈兰荪主其事,又得乐善者相赞助,历三载之久,终修成。综计修理全塘用银币五万余元,修路用银币五千余元,筑亭用银币三千元,此次募款俞氏兄弟功最多,实承其封翁(封建时代因子孙显贵而受封典的人)之遗训,封翁名嘉言,前次修塘曾与其事,功不可没。鄞人袁履登为其封翁九十寿,助修塘银币八千元,封翁名燮元,时九十二岁。乡人为纪念之,故亭命名为“嘉燮亭”,尤愿塘成以后“山川嘉应、阴阳燮理”,得永久保此丰乐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