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副刊/连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衣亭

  盈之

    去象山,路边快速掠过的路牌中,竟然有“着衣亭”一名。因为职业缘故,对于带“衣”的物事,往往特别关注。与服饰有关的地名平时鲜见,更何况其名字当中加上了“着衣”的动作。于是,一个问号冒出来,“着衣亭”到底有何来历呢?

  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浏览网络时,得到了个中的答案———原来,与康王有关!是康王逃亡时产生的故事!

  康王赵构,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在民间,康王南逃的故事也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康王逃亡沿线的地方,更是有许多传说。在我们宁波就流传着许多故事。故事中的康王永远是一路狂奔、落难获救的形象,救他的总是善良、机智的老百姓。宁波有许多地名记录了这些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诸如现在市区的“惊驾桥”,鄞州的“宋诏桥”、“慧灯寺”等,而在象山又有这个“着衣亭”和“下装溪”、“王避岙”等地名。

  相传,康王策马扬鞭,南逃到象山,越过珠山,穿过珠山岙。当时金兵紧追不舍,村民看见一英俊小将被追得走投无路,知是宋将,忙领他入小路,躲进一个路亭,并快速替他脱下战袍,换上民服,指引他向西南逃去。后来人们始知他就是以后的高宗皇帝,因此称该亭为“着衣亭”。

  康王怕再遇金兵,不敢走大路,尽翻山越岭。后来他爬上一座大山,望见一港口,就是象山港,不禁喜出望外,脱下民服,因怕被发现,让它顺溪水漂走。然后直奔港口,跳上船出海避难。后人称这座大山为装弃大山,称山下之溪为下装溪。时间一长,装弃大山传为庄溪大山,下装溪传为下庄溪。

  在这两个故事中,服饰是当中的主要道具。

  在康王逃亡故事的服饰道具中,最有名的要数那一袭“围身布襕”了。说的是康王逃到现在宁波西郊的一个晒谷场时,刚好有一村姑在场上翻谷,情急之下,那村姑把康王倒扣在一谷箩里,自己则腰系宽大的布襕坐在上面,神情自若,然后手一指,把追到跟前的金兵引开了。获救的康王,自然信誓旦旦,说是将来就以姑娘所系的“布襕”为凭,将她迎进皇宫。康王没有食言,定都临安以后,派了大臣,到西乡寻访系“布襕”的救命恩人,结果,大臣看到村里姑娘人人一色的布襕,只得作罢。以后,高宗下圣旨,浙东女子出嫁皆可凤冠霞帔。

  以“布襕为凭”,在象山还有一个版本。说的是康王获救后,解下腰间的鸳鸯龙凤带递给姑娘,说以后将以此龙凤带作为凭证接姑娘进宫。康王后来派大臣前来迎接姑娘。大臣寻到这个村子,只见村里的姑娘,个个腰间都系着同色同样的带子。这一带的姑娘都是织绣高手,大臣寻了三日三夜,也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只好回去复命。那个村子也就因此称作王避岙了。

  谷箩藏王的故事,常让人哑然失笑,故事里的康王如此不堪,故事里的姑娘则是如此机智、从容,无论是一色的“布襕”还是一色的“龙凤带”,都表达着平民女子的心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意愿不但充满幽默与智慧,更富有戏剧效果。

  改天,一定要专程到着衣亭古村去一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