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隆 几天前,看《昆曲六百年》,说到“传”字辈的昆曲名伶王传淞,那位身怀绝技的传字辈兄弟,曾在上海设茶水摊卖“地栗糕”,有过一段颇为辛酸的经历。感叹之余,突然也想起了宁波本土的地栗糕。这种曾与龙凤金团、水晶油包齐名,曾经位列宁波十大传统小吃的糕点,后来却淡出人们的视线,销声匿迹很多年。想必只有年过半百的人们还依稀记得这种小食,在有些文字记载中,它又被写作“地力糕”,究竟到底是“地力”,还是“地栗”,估计大多数宁波人也搞不懂。莫不是被称作荸荠的地栗?因为江南一带,有人把荸荠称为地栗,可宁波人做的“地栗糕”,不见半个荸荠的踪影,炎炎夏日也并非收获荸荠的季节。反正这个消暑的地栗糕,已被宁波人沿用了多年,也没有必要去考证了。 老宁波的夏天,街头巷尾都有摆茶水摊的老婆婆,一边卖茶水,一边卖手工地栗糕。摄氏30多度的高温天里,花几分钱,就能吃一块凉丝丝的地栗糕,往往囫囵吞下,那类似果冻的口感,混合那股渗透力很强的薄荷味,足以让当年的孩子大快朵颐,就连赤膊摇蒲扇的老公公也会尝上几块。那股凉意在齿间徘徊片刻后直沁心脾。几块落肚后,不知不觉也赶走几分夏日的烦躁,获得一种酷暑里难得的惬意,由内而外的凉爽让人顿时产生幸福的感觉。 说起地栗糕的原料和制作,并不复杂。原料是再普通不过,就是宁波人所说的“山粉”,它一般是由新鲜番薯经过“刨、洗、晒、磨”等工序取之,它是宁波下饭转浆做羹汤的必需品。旧时,番薯产量不高,山粉得之委实不易,比较珍贵,如果用藕粉做地栗糕,那是大户人家的做派了,其味更佳。先从中药店购回干薄荷,或在屋前房后揪一把新鲜的薄荷茎叶,小火煎熬出薄荷水,冷却之后备用,薄荷水辛凉解表,其有效成分不输市面上的“加多宝”。取适量的山粉块置容器中用凉开水化开,掺入薄荷水搅匀,加少量水,煮沸后加黄糖、糖桂花,然后缓缓地将一碗混有薄荷水的山粉糊,倒入沸水中,迅速用竹筷搅拌,直至锅中的山粉糊变色,呈厚黏的糊状时,离灶后将其倒在平底瓷盆里,拿井水镇凉后,改用小刀划成菱形状即成。用薄荷水和冰糖调成卤,浇在上面,一股冰凉的薄荷味直沁脑门。 冷却后的地栗糕,一块块晶莹剔透,嵌在其中的糖桂花,朵朵绽放,令人赏心悦目。三伏天里,蒲扇摇摇,喝上一碗“木莲冻”,再来几块地栗糕,最能清热。人们往往把冰凉的井水打上来,洒遍整个天井,伴有“弄堂直头风”迎面吹来,吃后边纳凉边讲大道,那些都构成了追忆的元素。如今色彩鲜艳、掺入添加剂的果冻、咖啡冻、茶冻,又像是它的儿孙辈,充其量是豪华版的地栗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