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虹 现在30岁以下的人可能没听说过“灰汁团”。但在我眼里,小小的灰汁团深深渗透着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每当早稻成熟收割完毕,黄澄澄的稻谷被运到晒场晾晒,扎成一束束的稻草则被晾晒在田间地头。几个猛火日头过后,晒干的稻谷倒入谷仓储藏起来,干稻草被父辈收拢挑回来叠草蓬,于是泰平桥两侧河对面靠大墙下叠起了一个又一个高高大大的稻草蓬。稻草是很好的烧火柴,而稻草灰就是制作灰汁团时所用的一种辅料。 趁着一个空暇的晴天,上午我父亲担着满满两箩稻谷晃悠晃悠去轧米厂,随后挑回两大半箩白花花的大米。午后我母亲便会舀上十几斤大米,蹲在老屋后门河埠头细细淘洗,随后晾晒在晒匾里。几天后,大米被挑去轧米厂,碾成米粉后,储存在一个大果桶内待用。 母亲通常在星期天午后开始做灰汁团,做之前得先准备好“灰汁”。烧中饭时余下的冷稻草灰正好派上用场,母亲先畚来三四火锨冷稻草灰放进一个新脸盆,加入几大勺水缸里的天落水,用手缓缓搅拌,等稻草灰慢慢溶解于水后,母亲就用一个小滤筛一次次细心过滤。一会儿工夫脸盆里只剩下半盆看似干净的水,等这水再静静澄清半小时左右,母亲拿勺子小心翼翼舀取上面大半层倒进一个大搪瓷碗内,这才是所谓的“灰汁”。 在等待“灰汁”澄清的时段,母亲已把几大碗米粉舀到揉米盆中,并在米粉中间挖了个碗大的坑儿,然后把两三调羹白糖融化在一碗温开水里,随即把糖水一点一点倒入坑内,同时把已澄清的“灰汁”缓缓倒入同一个坑里,慢慢由里往外逐层搅拌米粉,直到糖水、“灰汁”完全混合并逐渐调和米粉,再一阵用力揉捏挤压成粉团状,达到干湿均匀、粉不粘手就可以了。 接着母亲双手抓起这一大块粉团,摊开两手掌不停地搓搓揉揉,这粉团一下子变成一根长粉条,像我胳膊般粗细。随后母亲右手在长粉条上一抓一捏,旁边霎时多出了一二十个个头均匀的粉块,再随意地或搓或捏几下,铺着一块湿纱布的竹羹架上就排满了一个个灰汁团了,大小如鸡蛋,模样粗拙可爱。下一步只要把竹羹架上的灰汁团放在大铁锅上,烧起大灶隔水蒸熟即可食用了。 热气腾腾的灰汁团色泽微黄,张口一咬,松软、甜而不腻且不粘牙,细嚼慢咽之时更感觉到有股淡淡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忍不住一口气多吃几个。凉透了的灰汁团吃起来仍爽口有弹性,一点也不干硬。 大凡学过初中化学的人都知道:像稻草灰一类的草木灰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钾,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微溶于水,是以前农村广泛使用的农家钾肥,而利用稻草灰制取的“灰汁”就有类似于碱水(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碳酸钾)的成分。这样在做灰汁团时,利用“灰汁”类似于碱水的特性,适当加入就可使粉状在受热分解中,吸收水分,达到良好的弹性,还有防腐、中和酸性功能等。 再细想:当年新鲜的大米碾成的米粉、纯物理手法制取的“灰汁”,清澈的天落水、原始的大灶大铁锅,这一切都可谓天然、绿色,灰汁团不好吃才怪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