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枫 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猩球崛起:黎明之战》(以下简称为《黎明之战》)貌似讲述的是“来自猩猩的你”的故事,其实还是人类反躬自问的作品。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下,人类怎样和其他强悍且富有智慧的族群在这个星球上和平共存?在资源有限的自然危机下,是否能于你死我活的战争模式之外,开辟一条彼此信任的坦途?对此,这部科幻电影尽管没给出明确的答案,却提供了珍贵的启示。只不过它将这份人类的矛盾抽象到了人与猿猴之间。 1963年,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在逛动物园时受到启发,浮想联翩,回家后便写出了轰动一时的科幻小说《人猿星球》。此后,关于猿族的电影故事层出不穷。《黎明之战》沿袭前一部的剧情,讲述人类因在猩猩身上试验研制的药品,不慎变异出病毒,危害自身之余,还使对该病毒具有免疫力的猩猩变得更为聪明和强大。十年后,凶险致命的猿流感蔓延全球,而猩猩王凯撒则与自己的子民们在毗邻旧金山的原始丛林内,建设起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聚居地。为解决能源危机,人类想说服凯撒,同意他们上山修复水电站,获得能源。于是青年科学家马尔科姆作为说客,前往猩猩部落。一开始,和平共处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凯撒被马尔科姆的诚意打动,水电站很快修复并开始工作。然而因为旧恨、野心和欲望,猿族内部那原来被共同利益掩盖的矛盾渐渐浮出水面,“猩猩之火”,即将燎原…… 信任很难,因为猜测和怀疑是很多生物的天性。人类如此,猩猩亦然。在《黎明之战》的情节设定中,猿族已是高级智慧生物,体能也远胜人类。所以一旦像科巴这样对人类心怀仇恨的猩猩如奥赛罗身边的伊阿古那样,阴谋撺掇凯撒向人类发起进攻时,战争一触即发。科巴这个反派角色颇具商榷价值。他是那种具有典型鹰派性格的领导人,头脑中有着“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理念。由于曾经在人类的病毒实验中被折磨得身心俱伤,科巴根本不可能对人类产生丁点的信任。同时他也有着取凯撒在猿族内的至尊地位而代之的野心,所以科巴很想点燃人类和猿族间大战的导火索。但其实,在影片描述的末世环境下,人类和猿类的栖息之地已无限接近彼此交叉的临界点。即便没有“水电站事件”,这场冲突也在所难免。好在具有“明君”风范的凯撒一直希望两方不要彼此伤害。但这种理想的基础是足够坚实的信任。这样的信任真的可靠吗?怎样才能建立并且加固这份信任呢?即便身为人类,我想也应该谨慎回答这个关键问题。毕竟,要是进行角色置换的话,与其终日惶惶,害怕信任崩溃后遭到袭击,似乎还真不如来一次成王败寇的对决,以保自己的族群世代安宁。这两种截然有别的选择,在影片中无所谓对错。 刘慈欣在他著名的科幻小说《三体》中说:“你认为我是善意的,这并不是你感到安全的理由。善意文明无理由预先将别的文明也想象成善意的。”《黎明之战》中的两方,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只有在达成信任后和平共处还是在猜疑之中势不两立的选择。这两个种群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树立观点和确定立场。而之所以将猿族定义为高等智慧生物,是为了杜绝观众对于他们进行是“次等生物”的猜想,避免如片中部分狭隘之人那样,针对猿族说出“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甚至“他们压根就不是人”这样的话来。当然,电影主创们向大众抛出了一个棘手问题的同时,也在剧情涉及中掺杂了具有倾向性的引导。如凯撒作为猩猩王,本来从猿猴的角度出发,完全可以认为只有战胜人类,变得更强大,更具主宰力量,才能避免自己这个物种不被其他物种消灭的厄运降临。但影片却赋予了凯撒人一般的认知、感情和行为模式。他不仅善于思考,还敏于判断。当他遇到马尔科姆这样的好人时,懂得感恩;自己和家人遭遇生死难关时,愿意接受援助;面临族群危机时,真心希望和人类合作,共生共荣。这个“亲人类”的猿族首领身上寄托了人类不以自我为尊,懂得万物平等的谦逊态度,这也正是为了和平,朝“信任”方向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影片结尾的设计别具匠心:凯撒迎着璀璨朝阳接受臣民膜拜,而人类却孤独地步入一扇黑小门。这个影像细节是对两个族群的未来命运的暗示么?不得而知。人类和猿族到底如何共同面对未来也依然是个未解的谜题,是化干戈为玉帛?还是视若寇仇,一决胜负?看来我们只能翘首期待《猩球崛起》续集隆重上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