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地 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碶上墩”记忆

  昔日碶上墩,旧貌换新颜。

  □叶予之/文 孙红军/摄

  

  我的家乡北仑区大碶有一座大碶桥,俗称“碶上墩”,古称“长山大碶”,是镇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它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甬上藏书家范钦曾在他的《长山碶记》中写道:“股引达渠,淤土溉田,田益用肥浇,岁乃大获。亩率二种,室家胥喜,流民来归,颂声彻于四境。”意思是:由于长山大碶的重修,大大改善了大碶一带的水利条件,使这里的早晚两季水稻都获得丰收,农家欣喜,外出逃荒者归来,大家都称颂官府为民办实事的功德。长山大碶为五眼大碶闸,是这一带的最大碶闸,大碶的地名亦由此而来。此碶一直担负着岩泰两地区旱涝蓄水泄水的重任,至1956年才不设碶闸。

  在漫长的岁月中,长山大碶经过历朝历代以及解放以后的大修缮,从原本仅能抬轿的宽度,拓至现在宽十四五米、长三十几米的大桥;原先特制的大青石板铺设的桥面,也变成为坚固的人和车双向可行的水泥桥,桥名亦改为“大碶桥”。

  旧时的大碶镇,以“碶上墩”为中心,中街径直跨向东街,横连横街和后浦街。街上,临岩河开了多家店铺作坊。每逢农历一三六八大市日,桥的四围石板路上,又成了买卖交易之地。有干果糕饼,有小海鲜串网滩涂货,又有青菜萝卜田作货,还有“小热昏”卖梨膏糖、盲艺人“唱新闻”、外乡人牵着猴子变戏法……摩肩接踵,游人如织。桥下的岩河上,航船、乌篷船迎来送往,桥畔又是繁忙的商贸和载客的水上通道。遇有大户人家迎娶婚嫁,“十里红妆”必在桥上停驻,喜炮连连,“送嫂”好话头满口,还向人群散发小糖、“冻米胖”。如是丧家出殡,也必要绕道“碶上墩”,在桥上,后辈儿孙跪拜行“孝子跪拜礼”。

  从前人们兴坐轿子,但轿过“碶上墩”时,必下轿行走至家。母亲从小在中街的富贾儒商“天宝堂”王家的曾外祖母家长大,她见过陈布雷先生过桥的情景,他是“天宝堂”的女婿,第一次上岳家省亲时,“天宝堂”里的男丁都分列正大门外恭迎,请来的吹行乐队也肃立迎候。派去打探的两名仆人飞奔来报:说布雷先生的大轿在“碶上墩”东街那边停驻,先生下轿托帽在手,步行过桥而来。当家太公闻讯,喜上眉梢,挥手吩咐吹行乐队:“加劲吹啊!再每人赏银洋一块。”于是喜炮齐鸣,锣鼓喧天,围观之众挤得水泄不通……这以后,当地人过桥必下轿,步行至家的习惯就沿袭下来了。

  在抗战时期,“碶上墩”又成了预报敌情的“情报点”,如发现“碶上墩”有轿杠拦着,就说明日本人的飞机要来扔炸弹,不能上街出行,母亲她们就要把小脚羸弱的曾外祖母先安顿在安全的地方。

  这一切都已成了久远的往事。现在,镇上的集贸中心已移至人民路、坝头路一带,以“碶上墩”为中心的那几条街已被称为“老街”。百年古桥也已不显山露水,不再引人注目,除了常有几个悠闲的持竿垂钓者,伏栏注目漾漾的水花,行人寥寥。近年来,镇里改造了老城区的东街,“碶字纹”作为形象标识已融入街景。桥堍旁边建在水面上的店面房也被改造成景观平台。“碶上墩”和老街仿佛相依情浓,显得焕然一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