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阅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洛神的传奇人生

———读邹经《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

  □古滕客

  

  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传记不下数十种。汤唯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则诠释了萧红短暂、无穷魅力的一生。而女作家邹经的《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则对萧红自由而高贵的灵魂,做了深具同情的理解,将萧红一生的苦难娓娓道来,让人们重新发现“另一个萧红”。

  这本《萧红传》,能让我们重新了解萧红。作者邹经的眼里,萧红仿佛是一个中国的波西米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了自由而流浪。除了童年,她不曾有过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从北方到南方,从哈尔滨到香港,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与萧军、端木蕻良令人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萧红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表现了中国女性的精神高度,她的柔弱之极的强大,鲜有人可与之相比。而邹经的抽丝剥茧,则为我们展现萧红不一样的四季轮回。

  萧红是一个自卑又自强、拥有文学天赋又对人际交往缺乏自信的人。书中包含了萧红的情感经历、执着又辛辣的性格形成以及她创作的源泉的描述和分析。在萧红炽热的感情里,有着极深的寂寞。她曾说:“我所有的路都是一个人走的。”因为逃婚,在故乡人的眼中,她是一个伤风败俗之人。后来在哈尔滨,她的第一个男人王恩甲欠着旅店的钱弃她而去。在生命的尾声,她远居香港,创作《呼兰河传》,对人群的自私麻木虽有埋怨,但更多弥漫的是思乡之愁。她回忆起慈爱的祖父教自己念诗,念的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七个字,仿佛成为她一生最大的未竟之愿。

  萧红撒手人寰时,年仅31岁。她留下来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每篇却都是精品传世,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书中写道,萧红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文学的训练,可文字天生的好。北方枯燥而可爱的生活,在她笔下就那么如诗如画地流淌出来,带给人的是野味的遐想。鲁迅先生认可她,一定与其身上天然的美有关系。鲁迅为《生死场》写了序言:“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与新鲜。”萧红也确实如鲁迅所说,自顾自地写诗,旁若无人地歌唱,那是哀歌、挽歌,长歌当哭;她并不考虑什么“小说作法”。但我们却从她笔下读出了人类的命运。

  萧红的“黄金时代”来自哪里呢?出自她1936年11月19日在东京写给萧军的信:“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信中所说的“黄金时代”,究竟指的是那个破旧立新、激扬文字的大时代,还是她难得衣食无忧、品味片刻安稳的心境自况,外人无从得知。这信笺上的瞬间明媚,有如火柴上的一星光芒,映照出萧红在风雨一生中的天真、纤弱与倔强。

  萧红的感情世界,萧军是贯穿始终的。萧红直至生命的最后,都在想念他。书中从两人的相知相识到相离,都做了详实注解,可从中了解萧军对于萧红的意义,绝非其他人可以代替。萧军给了萧红爱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也给了萧红伤心的痛、失望的落寞。曾经的贫贱生活,让两人精神和生活都紧紧拥抱一起;成名后,“二萧”却生出嫌隙。当萧红的艺术成就超越了萧军,萧军却失去了以往的大度与包容。如作者所说,若说萧红对萧军有什么依赖的话,恐怕是情感依赖得太深了。她那“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若全部系在萧军身上,注定是会以失望告终的。读后,让人唏嘘感叹。

  好的传记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常常感动于司马迁的写史的笔法,人物鲜活,呼之欲出,那是有大的悲悯的缘故。邹经写萧红,有女性间的理解与同情。因邹经的这本书而去读萧红的原著,不仅澄清了背景,连人的形影,也会渐渐清晰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