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阅 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1月0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史与思的智慧结晶

———读《中国哲学简史》

  □邓 勤 

  

  哲学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玄学,它就是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的某种看法。这样的观点在中国文化中比比皆是,例如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格物致知、中庸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谓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很多学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纷纷开宗立派,著书立说,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及本土化,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在中国形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早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国人的大脑中,直到现在仍然在滋养着国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这些哲学思想都散佚在儒释道浩瀚的经典中,如果我们要向别人系统介绍一下中国哲学的各家流派和思想,还真有些勉为其难。因为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去把诸子百家的著作研究透彻。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经常思考社会、人生和哲学。他在研究和向外传播中国哲学的过程中,经过梳理和总结,推出了《中国哲学简史》一书,成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这本书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宏观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汇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这本书在世界各地有多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韩国总统朴槿惠就非常推崇这本书。她在《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一文中说,在父母双亡的打击下,是这本书给了她“战胜人生磨难的智慧”,这本书也教会她如何修身做人。

  人虽有各种各样,但各种各样的人都是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妙处。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这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累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毋须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是哲学的。

  最能深入一个人心灵的,是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和命运。哲学让我们在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时,可以从现象直接进入本质,成为智者,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这本书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借鉴中国传统智慧、启迪现实人生的入门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大众一生的文化经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