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 羽 吴宇森导演是有心要在《太平轮(上)》里作一番富含隐喻的历史诠释的。可惜选择“爱情”作为主题的路子有点偏了。基调一错,切入点又杂,加之拍摄重点的恍惚,《太平轮》一片也就失去了原应具有的厚重之感。 其实商业片也好,文艺片也罢,爱情可以是主题,可以是亮点,但从来都不是万金油。尤其是当你既然选择了“太平轮事件”这样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且富有悲剧意义的历史题材时,你就应该将这艘末世之船的沉没之旅切实放置进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环境中去,应该明白1949年对每一个船上的人意味着什么!对每一个踏进影院观看此片的人意味着什么!如果把握不住这点,影片势必失控,并最终滑入肤浅且不知所云的层面。 《太平轮》无疑太过缓慢和拖沓了。从头到尾看下来,里面的诸多镜头美则美矣,但若从凝练有效的角度审视,完全可以删繁就简,去掉一半以上的所谓“铺垫”或“前戏”。而且此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叙述三对乱世情侣的命运。随之,黄晓明、宋慧乔、佟大为、金城武、章子怡、长泽雅美等颜值爆表的男女花瓶们陆续登场。全片既缺乏鲜明的主线,也没有一个撑得住场面的主角。剧情宛如撒开的一张大网,本来希望网罗一切,实际却是遗漏了一切。镜头一直磨磨唧唧地叙述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纠葛。而剧中一干人等,说好听了是群像展示,说难听就是将演员不分主次地当龙套在使。 而且,虽然片名为《太平轮》,但不少镜头都在轮船之外,为的是架构起国共斗争、中日寇仇等大的氛围和环境,我也完全可以想见吴宇森导演的“野心”———他希望在个体乱世飘萍般的命运中渗透进深刻的国仇家恨,所以战争场面占了相当戏份。导演想交代的东西很多,想给予观众的东西也很多,可偏偏没让人在观看之后产生那份浮生搏命的沧海桑田之感。129分钟时间过去了,作为观众,我不得不说:此片实际产生的意义也许和主创们的预想已南辕北辙。这不由令我回忆起当年看张典婉女士《太平轮1949》一书时的心绪。她倒是用一颗诚心,一杆直笔重述了那段历史,使读者心生无辜百姓陷入离散时代中竭力求生的浩荡悲愁来。 我不知道吴宇森导演是否有能力在《太平轮(下)》中力挽狂澜,扳回一局。可就目前这部《太平轮(上)》来看,他几近铩羽。65年前那个寒悚的夜晚,海风呼啸,名曰“太平”的那艘轮船并非简单地中了“泰坦尼克之谶”。事实上,太平轮沉默的意义远大于泰坦尼克的冰山“隐身”。我们中国人总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的。百姓要的是“太平”,因为这才是生存的基石。于是他们变卖家产、携家带眷,登上这艘南去的渡轮,希望为自己觅来往后的平安岁月。然而影片极为俗套地将种种昔年乱离之现实炖成了一锅叫人难辨滋味的杂烩菜。还在家国情怀之外附以爱情的光晕,在描摹复杂时局的同时,用俊男美女们的缱绻情感稀释掉危机时刻真实人性的自然流露。如此,既不见了历史的悲怆,也柔化了人心的幽微。可见,吴宇森还囿于当年《赤壁》那种但求群星璀璨的影视效果上,不曾有所突破。 此部电影还看似极为奇巧、聪明地在预告片中就打出了有些文不对题的影片宣传语:“与其把生命交给战争,不如献给爱情。”这句话放在别处也许还好,但在《太平轮》上,我只能说:吴宇森的浪漫不是一种纯真浪漫,而成为了浅薄幼稚。生命攸关,前程渺茫之际,即便有几个满脑子“梁祝”情结的痴情少年,多数既有一定人生阅历,又有着简单生存智慧的小民首选的绝对是那个艰难的“生”字。就像鲁迅先生在小说《伤逝》中点出的:“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奋力登上这艘渡轮的芸芸众生都是对未来生活心怀憧憬的人,乱世求生更是一种人性的本能。只不过历史太过残酷罢了!总之,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并不是只有爱情才能叫人心头生恸!太平轮的沉没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场时代之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