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香

  ◎崔海波 

  

  11月的某一天,我坐车路过一片田野,看到稻子已经黄灿灿的了,赶紧给种粮大户许跃进打电话,问他的晚稻什么时候开镰。老许说,还早着呢,到时候打电话给你。从春天开始,我们摄制组每隔十天半月到老许的田头去走一趟,拍摄记录他的种粮故事。又是一年稻香飘,收割是重头戏,绝不能错过。 

  老许是大忙人,他承包了近千亩农田,雇了十来个帮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老许也是个名人,他栽种的“甬优12号”曾经获得过浙江省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单季晚稻百亩方最高亩产双项吉尼斯纪录,并因此上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忙人名人多忘事,尽管他说会打电话通知,我还是有点不放心,三天两头打电话过去问,他总是回答说还早还早。 

  12月2日,老许的晚稻终于开镰了。气象台说这天是宁波入冬第一天,还真够冷的,但太阳很好,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稻子是黄的,置身稻海里,我们着实感受了一把晴冷的滋味儿。 

  今年影响本地的台风少,但田里还是有被吹倒的稻秆,农民们用绳子将它们几株一束地绑起来,互相支撑,这样就不会倒伏了,土办法总是管用的。

  老许没读过几年书,但操作各种农机具却是行家里手。他驾驶着庞大的联合收割机进入稻田,像是一艘舰艇行进在金黄色的海洋里,威风凛凛所向披靡。收割机不仅为稻谷脱粒,还能把稻草打碎,它所过之处留下一层厚厚的蓬蓬松松的稻草屑,空气中弥漫开芬芳的稻香,我深深地吸一口,顿感舒心喜悦。 

  这台联合收割机的“肚子”一次能吞下两千斤稻子,快“吃饱”了的时候,老许把收割机开到路边,启动横在顶上那根长长的像烟囱一样的铁管子,将“肚子”里的稻子全部输送到早已等候在路边的拖拉机上。 

  仓库前不大的水泥晒场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晒谷农民手里的工具都是土制的,将竹竿的一头劈开,插一块三夹板,再用铁丝固定,这就成了一把铲子,他们将拖拉机卸下来的成堆的谷子铲开铺晒成薄薄一层,晚上再铲拢成堆,装车进仓。我旁观了一会儿他们晒谷的场景,感觉这土制的铲子形貌粗糙倒是很管用的。记忆中晒谷是有专门农具的,跟猪八戒手里的那个道具差不多,竹制的或木制的,名字好像叫钉耙,可能现在没人做这种农具了,他们只好自己动手利用现成的材料土法上阵了。 

  稻谷多晒场少,再加上天气因素,这些年稻谷干燥的主力还是靠烘干机。老许的仓库里有一台顶天立地的烘干机,我问他一次能烘多少稻谷,他说十万斤。十万斤?胃口还真大啊。湿谷子送进烘干机里,一般要十个小时才能完全烘干,所以在收割季节,烘干机需要日夜不停地工作。

  年初的时候,许跃进给自己定下了亩产一千公斤的目标,一千公斤是个大关,袁隆平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呢。可惜老天爷不太配合,今年夏季雨水太多,有效光照太少,导致水稻发育不良,每穗只有200多粒,老许说,如果夏季气温高日照足的话,每穗300粒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老许今年的晚稻产量也不算低,每亩八百多公斤,他只是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没能超越自己的记录而已。

  冬去春来,明天再努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