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据称,源自韩国《Runing man》的《奔跑吧兄弟》综艺节目,令浙江卫视蝉联周末黄金时段的收视桂冠,第二季的广告冠名费更是高达2.16亿元———这一“名利双收”效果,也是导致近两年来国内各大卫视面对海外模式节目购买欲望趋于疯狂的原因。而中国综艺节目这么大体量的巨额需求与引进,让国人在10年内消耗了国外40年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致使海外综艺模式节目遭“扫货”断档。 除了《奔跑吧兄弟》,近年来,凭着“娱乐致死”的精神,《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非诚勿扰》等电视综艺节目呈“燎原”之势,受到电视人空前的青睐。但在综艺节目“一枝独秀”、各大卫视争挤“独木桥”的繁荣背后,其他一些本该受到重视、培育,也有观众需求的节目长期遭冷落的境况,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 早在上世纪末,电视人崔永元在参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相关机构时发现,中国的“口述历史库”甚至比不过他们的一个大学。于是,从2002年起,崔永元开始策划制作“口述历史”项目,8年间共采访了3500多人,积累了600万分钟素材,总耗资1.3亿元,先后推出了《电影传奇》、《我的长征》、《我的祖国》等系列专题记录片。特别是后来抗战胜利65周年之前所做的32集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更是小崔的“泣血”之作。 那么,这些口述历史片有多宝贵、多珍稀呢?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淞沪会战里的“800壮士”,《我的抗战》口述历史片摄制组采访时找到其中3位,才了解到:实际上当年“800壮士”的实际数量还不到400人,原因是那天他们进租界,守卫问有多少人,为了壮声势,就称有800人……现在“800壮士”只剩下一个人,如果再晚两年采访,可能就永远没有人能说得清“800壮士”是怎么回事了!2006年他们在云南突击采访了103位抗战老兵,2007年再去寻访时,有一大半人都没了。因此他们提了个口号,叫“跟时间赛跑”。 刚开始做口述历史的时候,小崔还“不知深浅”,亲自出门吆喝卖片。当时他还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比电视剧贵,去和电视台谈,可人家说纪录片都是500块钱一集,你小崔做的呢,就1500元吧,而一集最烂的电视剧起码也要比这要贵几十倍,播出的时段与频道也都是“非黄金”。难怪小崔感叹:“在日本,NHK这样的国家电视台,每天黄金时段里播的都是口述历史纪录片,那种搞对象的节目午夜才播,我们这里反过来了。”后来的情形观众也都看到了,这些小崔他们摄制的口述记录片最多只是在央视与一些地方卫视露了下脸,还不到“脸熟”就全撤了。 也许有人担心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收视率,口述历史的“有意义”敌不过综艺节目的“有意思”,国外很火的口述历史片模式,国内观众不受待见也怨不得谁。话不能这么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开播前后,并不是没有人担心过这一“高大上”栏目的收视率,但自开播以来逐年提升的收视率和口碑,让这种担心成为多余———不但观众数量与日俱增,还捧红了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一批学术明星,各大卫视纷纷仿效,附带让有关书籍的销售一路飘红。到现在,就连我们宁波电视台也有了类似《百家讲坛》的学术讲座式栏目。 因此,在目前综艺节目模式海外断货、国内原创之路收效缓慢的青黄不接之际,让“口述历史”之类的栏目“调剂”一下观众口味,说不定能引导与培育出像《百家讲坛》甚至某些综艺节目那样庞大的观众群体,成为新的收视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