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地 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2月01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家大屋

  潘家大屋(上图) 大门石雕(下图)

  □叶龙虎

  

  潘家古村,清丽婉约,小桥流水。它位于姚江北岸,旧属慈溪县石台乡十六都。其东南是始建于乾元元年(758)的千年古刹芦山禅寺,西南即为举世闻名的河姆渡遗址。据光绪《慈溪芦江潘氏宗谱》记载:“始祖佰二公,宋授明州录事参军,遂家于鄞之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传至七世祖殿中御史讳汝心,始徙于句章县之芦江中垫。前望则芦霍诸山蜿蜒而环列,后阅则泾浦支河虹贯而蟠绕。”潘氏在此繁衍已700余年,“诚巍然石台乡之一巨族也”。

  大凡家族聚居,总以水乡的自然资源使四水环绕,无论哪个方向进村,都须走过小桥。高桥的新庄、三七市的后新屋、丈亭的胡界等莫不如此。所以有人将小桥、河埠、村口的大树象征为故乡,尤其那些久未还乡的游子,提起小桥便热泪盈眶。潘家也曾四水护村。如今,除了南面的小河已被填埋筑路,东、西、北三面的小河依旧缓缓地流淌着。

  潘家大屋是村中的古建筑。今年82岁的潘正锵老人告诉笔者:“大屋是光绪初年我太公兄弟光照、光熙所建。光照经营沙船号,拥有北斗船八艘,专驶青岛;光熙在宁波开国药店,生意做得很红火。”据说潘光照在建造前进大屋时,现场没有木工工场,所有材料都是做好了运来直接安装的,这样的施工方式,在当地绝无仅有。

  眼前的大屋虽已衰败,但还算完整:坐北朝南,独立的院落,一前一后。前进是哥哥的四合院,正屋五间二弄,厢房各三间,门厅三间。后进是弟弟的三合院,正屋也五间二弄,厢房各二间,前围墙正中有台门。120多年过去了,大屋经历过历史的变革,如今依旧矗立着,那些硕大的梁柱、精致的柱础、雕工精细的牛腿雀替,无不透出昔日的辉煌。

  河姆渡古称黄墓渡,渡亭墙上嵌有乾隆五十年(1785)《黄墓渡茶亭碑》,碑文说,“余里黄墓渡,宁郡通衢,诚要渡,熙攘攘,往来者实繁,有徒尝见有渡而无船……”除了简要叙述当时渡口的处境,还记载了里人捐助义渡之用的田产、柴山数量以及坐落。落款人是潘钦臣。据《宗谱》记载,钦臣致富不忘乡里,后来老年得子,都说是做好事的报应。其曾孙赓九还说,“乾隆丁丑岁,我祖钦臣公勉力采访,因事未果。”光绪戊申年,是赓九完成了钦臣要续修宗谱的遗愿。

  村东旧有潘氏大宗祠,漆黑的大门,廊前两边有栅栏,五间两庑,天井有戏台。后进中间三间是抬梁结构的祀堂,悬挂“敬修堂”、“荥阳旧族”等匾,为宗族举行祭祀仪式的正厅。两侧是享堂,置多级龛位,正中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是族人瞻仰祭拜的地方。

  自南宋末年迁芦江后,潘氏耕读传家,人才辈出。八世良云在南宋官大理寺评事;九世征吉在元朝官刑部员外郎;十世仉极官鸿胪寺少卿;十一世绍美官高州州判。咸丰五年,潘思勋克襄王事,朝廷颁旨授其同知衔。近代也有人才,潘绍基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振铎则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文革期间,潘振铎与夫人被下放到原籍参加劳动。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前进大屋已在土改时换了主人,夫妻俩只得栖身柴房,直到文革后期返宁。

  岁月沧桑,大屋里发生过的故事,还在人们的口中生动如昨。走在古村,那青黛的砖瓦、斑驳的墙壁下,粉嘟嘟的槿树花开得正闹,农家院子里的丝瓜棚也不甘落后,黄色的小花之间挂满了绿绿长长的丝瓜。古村依旧充满了活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