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耀 宁波市区的许多路街巷弄都很具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引人遐想,比如马园路。 马园路,北起中山西路南侧的望京桥,南至南站西路,长千余米,为商业繁华之所、交通忙碌之地,亚洲华园宾馆、宁波饭店,还有海俱大酒店、宁波海关,都在路的两侧,往南穿过柳汀街,宁波南站就到了。 早先,这里有马园坊,马园路因此而得名。但“马园”之名从何而来?《四明谈助》载,马园“相传史弥远园,或云方国珍在此养马。”史弥远(1164-1233),史浩之子,南宋权臣,任丞相职二十六年,位高权重,建个花园别墅并非难事。而方国珍(1319-1374),是元末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曾一度占领宁波(当时叫庆元),在这里屯兵养马也很自然。 据当地老人介绍,很久以前,马园路一带还是无人居住的荒草地,是宁波西门外的冷僻之地。当时,宁波城西边的城墙以今长春路和北边的望京路为界,西城门就开在贸西桥(板桥)附近,出西门就算是到了城外。相传,那时的宁波城常有海盗骚扰,当官兵赶到,却早已不见海盗踪影,官兵一走,海盗复来,百姓苦不堪言。无奈之下,太守给朝廷写了一份奏折,请求派一支骑兵前来协助剿灭海盗。不久,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骑兵到了。由于发挥了骑兵的优势,在一次战斗中官兵大败海盗,这些海盗被捉的捉,杀的杀,只有一小部分逃脱。虽然打了胜仗,但终究没有根除祸患,所以骑兵还不能撤。战马整天关在马厩里,日子一长,奔跑能力下降,令带兵的将领很头疼。于是想找个放牧的地方,最终发现护城河西面今马园路一带有一片适宜放马的草地。以后,官兵们造了营房,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骑兵更是对那片草地依依不舍。为彻底肃清海盗,太守又奏请朝廷同意,一部分骑兵继续留在原地驻防,马匹也都在此放牧,久而久之这地方就被叫作“马园”了。再后来,百姓也在此种地蚕桑安居乐业,逐渐形成了村落。 马园也是宋代甬上“四大望族“之一的丰氏故居所在地。丰氏的先祖丰稷(1033—1107),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任礼部尚书等职,以廉明著称,致仕回乡后,先在月湖西建宅第,后又在城西的马园,即今马园路一带另建别业。丰氏一族人才辈出,《鄞献表》云:“马园丰氏,在宋有进士七人,明时进士四人,贡士一人。”其中尤以丰坊最为著名,成就也最高。 丰坊,明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自小就是个奇才。五岁时,一次有人问他在读什么书,他说在读《大学序》,那人就要他读来听听,当读到“淳熙五年”时,丰坊故意漏掉“熙”字,人家就问为什么,他说:“这是我父亲的名字啊。”小小年纪就懂得为长者讳,确实让人刮目相看。进士及第后,曾任吏部主事,后免官返乡。丰坊博学多才,尤精书法,却又恃才傲物,家有万卷楼,所藏书画金石非常丰富,可惜毁于大火。晚年穷困潦倒,寄居于寺庙,最后病逝于僧舍。 如今,海关旁有一居民小区叫“丰华名都”,不知是出于巧合,还是和丰氏家族有什么关联? 走在马园路一带,以马园命名的建筑不时映入视野:马园大厦、马园新村、马园公园……还有一座马园桥,位于马园路东侧三板桥街,与长春路相连接。马园桥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为钢筋水泥桥,上世纪九十年代经重建拓宽,可通汽车。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