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云 说起城隍庙,不由勾起了幼时的忆念。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城隍庙有“年三十坐夜,初一、月半烧香”的旧俗。依稀记得小时候某一年吃过年夜饭,就被母亲拖着跟奶奶去城隍庙里坐夜。眼前烛光闪烁,香火袅绕,殿内殿外到处是人,大都是些上年纪的妇女和小孩,坐了满地黑压压一片,挨得水泄不通。爱嬉闹的我一会儿就没了新鲜感,早钻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 据《宝庆志》记:府城隍在子城西南五十步,梁贞明二年(916),由刺史沈承业,为祭祀汉初奉国军睢阳六忠之将纪信而始建。宋嘉定九年(1216),由太守程覃奏章朝廷,赐庙额曰“灵佑”。古籍《闻志》载:明洪武四年(1371),庙殿失火,郡守张琪将此庙徙建于握兰坊元帝师殿旧址。后因明州府易名宁波,乃正神号曰“宁波府城隍神”,庙就叫宁波府城隍庙了。明正统三年(1438),郡守郑珞重修,后经屡毁屡建。现存的庙殿构架于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官名郡庙。为有别于大梁街中的新城隍庙,人们都称其宁波老城隍庙。 郡庙坐北朝南,平面呈纵向长方形,庙前对街的照壁高大壮观;东西两边的跨街月洞墙,更是气势恢弘,老远就能看到那冲天旗杆顶端的斗拱了。向内依次为三扇头门,中门旁蹲着一对石狮子,边门外侧的斜面砖墙雕刻有各种喜庆富贵寓意的花草图案,作品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往里为明堂、仪门、戏台、正大殿连着后殿,两旁由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廊屋整齐有序,二楼的圆弧形外跳式花栏,对称齐整,别有一番情趣。殿堂飞檐斗拱,画栋雕梁,熠熠生辉。高低起伏的风火墙,依庙殿之势呈三重叠马头檐,富含江南特色。应该说,这一宏大的规模布局是重建之后形成的,与最初庙堂的风貌已不可同日而语,自此才有城隍庙的声名鹊起。 上学后,我无数次去城隍庙玩。一迈过那高高的门槛,就可见两侧木栅栏内站着四个泥塑的鬼使,个个凶神恶煞般怒目相视。据说,这里可算是阴间的府台衙门!大殿前明堂正中,放了只上千斤的三脚铁鼎香炉。殿堂内摆了张高大的泥金彩漆神案,雕龙画凤,镶嵌精巧。后面神台上坐的是穿袍戴冠的城隍菩萨,慈眉善目,红光满面。前来跪拜祈祷、磕头烧香之人络绎不绝。后大殿就显得比较阴暗,据说塑的都是黑白无常、阴间鬼怪,我从未敢上前去细看过,也稀见有人在两旁观赏。 宁波城隍庙作为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州府郡庙之一,年代悠远,建筑雄伟,布局合理,并保存有30余块史料碑刻及宋井等古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极高的庙堂遗存价值。 其一,戏台的造形。此台系单檐歇山顶,藻井犹如一只倒扣的大锅,俗称鸡笼顶。全部由988块柳叶香蕉形斜拱木叠撑,并与镂空的花顶板相拼接,盘旋而上,最终集结于一块直径50厘米的圆形铜镜上,所有木构件均以卯榫契合,未用一枚铁钉。此戏台为光绪年间重修时,由甬上的巧匠徐筱照所构建。让穹顶和藻井形成一种自然共鸣,能与演员的唱腔生发共振功效,使人陡然有一种余音绕梁的享受,可算为民间最早的扩音设施。 其二,门前照壁及两旁月洞墙上的五幅古体题刻。至今,仍有许多人不晓得读什么?啥意思?因而平添了不少猜想,又为城隍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经诸位书法史学名家解读:照壁上神字下方的篆文为“固国度民”,这是城隍爷在警示人世间的父母官,对国对民都要尽职尽责,平治天下。为官一任,俯首为民。东西拱墙上额选用钟鼎文镌刻的四幅横匾,分别是“金汤永固”、“四时咸若”、“百灾不惊”、“磐石常安”,这些都是反映百姓民众安居乐业的愿望。就像庙殿屋脊上“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一样的意思。大殿里有两副对联这样说:“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金,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临喜临怒见涵养,群行群止见品格;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联句用词平实而贴切,乃是借城隍之口告诫民众,为人处世要万变不惊。这些辩证的养身修心之道,仍不失为现时代的警言。 其三,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化遗产。随着江厦天妃宫的衰落,城隍庙自然成了最佳的替代场所,以前民间的说书唱曲、杂耍游戏、地方小吃,纷纷入庙设摊、置铺,游客、香客众多,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关城隍庙的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城隍庙石狮子吐血”,是个讲儿子孝敬母亲的故事;有的说城隍庙是为降鳌鱼精而建,也就是天封塔压鱼头、城隍庙压鱼身、居士林压鱼尾的故事;明末,以贡生董志宁为首的宁波“六狂生”在城隍庙汇聚了千余人,推举钱肃乐为抗清义军首领,内中故事与后来的三忠巷、聚奎巷、华夏巷、忠介街等地名的来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和扑朔迷离的情节,体现了宁波先民敢于担当的英勇气节。这些,都属于地方民间传说中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 上世纪60年代初城隍庙闭门谢客,在庙内办起了厂。后在1983年经过整修,又重新恢复开放,开过郡庙百货商场,以及近年开设多地风味小吃的食摊、酒楼。至于庙外的仿古经营场地,那更是近几年的事了。欣闻宁波城隍庙要恢复历史风貌,这将了却老一辈人几十年的心头夙愿,喜哉乐哉! 上图为城隍庙。记者 龚国荣 摄 投稿邮箱:sat@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