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声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3月0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视节目何必在
“综艺”这棵树上吊死

  □沈 斌

  

  近期,在真人秀节目《前往世界的尽头》发布会上,制片人向媒体倒起了苦水:明星(报酬)都按天数算,我们一集就拍9天,给不起……我们做节目的都在为明星打工。目前一线明星单集真人秀报酬全部上百万,而且有钱不一定能抢到,人家还要拍电影、广告,连带二三线艺人都坐地起价,现在不要说二三线卫视,一线卫视和大制作方都被压得喘不过气……

  电视综艺节目的火爆,让一二三线明星都变得炙手可热,连原本财大气粗的电视台制作方都感叹起“明星赚得欢,制片挺心酸”,觉得吃不消了。其实,明星片酬高低这个争议已久的老问题,姜文的回答挺给力:“我想对提出片酬高这事的导演制片人说,你真有骨气!嫌人家片酬高,你又要给人家,给完了又在背后聊这天,这人啊,不讲究。这种人要这么说话,就应该叫他get out!滚蛋!……这事就像请人家吃饭,跟人家说,这顿饭很贵的;送人家一个围脖,然后上面一个价签,给人家看,很贵啊!我觉得演员没有谁是贵的,只要你愿意请,你就应该觉得值……你不能又要牛×,又不花钱,这是不对的。”

  那么,电视台的导演与制片人在抱怨之后,是继续一窝蜂地请来明星往综艺节目这座“独木桥”上挤,还是走其他的阳关道呢?

  先来看另一则新闻:近日,一部由韩国KBS电视台推出的特别企划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也红遍了中国的社交网络。该片从人口、经济、资源、军事外交、文化软实力等角度对中国做了全方位的介绍,分为“13亿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之路”等。由于前三集播出后反响强烈,制作团队又增加了第八个专题,邀请多位中国问题专家对中韩关系的展望等话题展开探讨,被韩国观众称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最高收视率一度超过10%,而一般纪录片在韩国的收视率仅为5%左右。

  综艺节目与韩剧一向是韩国观众的最爱,而且理念与制作水平走在中国前面,曾经风靡和正在风靡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就是从韩国引进的;韩剧在国内的风靡程度就更不用说了。既然韩国观众群也会对纪录片产生深厚的兴趣,那国内的电视编导制片们,又何苦在“综艺”这棵树上吊死呢?

  其实,优秀纪录片的收视率与经济收益,也可以与综艺节目不相上下。20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曾辉煌一时,2006年央视推出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再次吸引全国观众的眼球,成为比热播电视剧更“香”的饽饽,就在该片第一轮播出结束后仅仅两天,央视二套迅速安排了重播,引来更多人的追看。事后,制片方感叹谁都没有想到,这部纪录片会带来这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就更不用说了;后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取得了口碑、收视与经济效益的多重丰收。还有诸如《故宫》、《复兴之路》等优秀纪录片,也取得过类似的辉煌。

  说句公道话,现在制片方宁肯出高价求明星拍综艺节目,也不往纪录片使劲,也有苦衷。纪录片生存空间狭小、播出平台少,且基本上是电视播出,与广告收益密切相关的收视率,成为评估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标准。因此,纪录片不得不与煽情的肥皂剧、综艺节目等争夺生存空间,而在这一争夺战中,纪录片明显处于劣势,只有少数优秀纪录片才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普通纪录片甚至在电视上露面都难,而普通的综艺节目却可以在许多频道畅通无阻。

  因此,明星四处上综艺节目且身价飞涨的现状可能并非坏事,它会促使上述情况出现转机。一方面,面对四处开花、形式类同的综艺节目,观众的“厌旧”情绪在积累;另一方面,明星的高身价大大拉低了综艺节目的性价比———当这种“厌旧”情绪超过对纪录片的“喜新”程度,以及综艺节目的“性价比”低于纪录片的时候,就意味着纪录片的春天快到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